1995-2010年间,皮克斯是地球上世纪之交最伟大的动画电影制造商。它的辉煌如日中天,其他动画制片商无法企及。
皮克斯创新一流
皮克斯动画室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启了电脑创作动画电影的时代,当时其他公司仍是靠手工绘画创作(如动画巨头迪士尼)。80年代,皮克斯动画室被乔布斯(那时已离开苹果公司)收购,正式成为独立的动画制片公司。然后连续创作了几部动画短片,皮克斯因此名声大振,1995年上映了第一部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人类电影史上,《玩具总动员》是第一次全部靠电脑制作而成的3D动画电影。这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不仅在动画技术上,在情节上也很有创意,它的余辉直到2010年才渐渐消退。
随后皮克斯的才华开始绽放,动画新片接连不断,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全新的电脑动画技术。2001年《怪兽电力公司》里,每种怪兽身上都有数以百万计的毛发,全部被展现出来,纤毫毕现,因为皮克斯拥有精确掌握数以百万计毛发运动轨迹的技术。2003年《海底总动员》,则通过电脑模拟,展现出光与水相互交织的奇幻美景。
除了技术一流,皮克斯动画的故事情节独具新意。与同时代动画相比,皮克斯动画还有着无与伦比的深度和复杂情节。它把动画片发挥到极致,不但吸引儿童,还能吸引成人,并能满足成人的内心需求。它以复杂的道德伦理和叙事情节为基础,在其上架构直接而简单的儿童故事。2009年《飞屋环游记》里,一个小男孩不知天高地厚要去冒险,这本是简单而传统的故事,却被嵌进另一个大人的故事里。于是大人和小孩合而为一,彼此弥补了对方缺憾,大人完成了毕生心愿,小孩实现了冒险梦想,而且在共同的冒险旅途中,失落、悲伤、欣喜、无畏和新生等各种情感涌现,引发共鸣,感动观众。
电影主题震撼人心
皮克斯动画片的主题都集中在亲子关系上,比如《海底总动员》《超人特工队》是直接而真实的表现,《怪兽电力公司》《飞屋环游记》是间接隐喻式的表现。经典代表作《玩具总动员》也是这一主题,并且在两部续集里进一步升华。
皮克斯采用了倒置的方式表现亲子关系。当初上映之前,许多人并不看好,以为只是讲小孩玩玩具的故事(电影英文名为《玩具的故事》),但事实恰恰相反,它讲的是一堆玩具想要被小孩玩的故事。
这种倒置使故事情节更复杂,情感表现更浓郁。以玩具牛仔伍迪和太空人巴斯光年为首的玩具们,强烈渴望得到6岁小男孩安迪的关注,这代表了孩子的心态——强烈渴望受到父母的关注;而安迪作为小孩,主要工作就是“玩玩具”,这又比拟了父母当做的事。而实际上,安迪只是个孩子,因此玩具们的所作所为基本上代表了父母的角色,也就是说安迪的幸福快乐,正是玩具们的责任。那么,玩具们就要以所有可能的方式,保证履行职责。这部电影上映后,让大人孩子都大开眼界,其表达的亲子关系也使人们深受触动。
几年后《玩具总动员2》上映,更丰富地深化了主题。电影里伍迪面临新选择,它该去呆在收藏家的橱柜里,此后再不受打扰而独享一片天地?还是返回去与吵闹无赖的孩子(安迪曾玩耍时撕裂了伍迪的胳膊)继续玩耍,享受天伦之爱?经过一番斗争,伍迪最终选择了快乐和牺牲,也就是选择了安迪。
伍迪的选择恰恰隐喻了父母的选择。父母是一心扑在事业上,或者享受自己人生,还是愿意陪伴吵闹又不懂事的孩子,并且面对孩子长大后离开自己的孤老晚年?
2010年《玩具总动员3》继续深化,给这一主题进行了完美的最终演绎。它是这个系列的最后一部,安迪去上大学不再玩玩具,他长大后开始了新生活,家里只剩下玩具和父母。
续集大泛滥,由盛及衰
然而,随着《玩具总动员3》上映,皮克斯辉煌的黄金时代也划上了句号。之后它的动画片乏善可陈,完全不如曾经。
2011年《赛车总动员2》和2013年《怪兽大学》(《怪兽电力公司》续集),这两部续集与上一部主题不够衔接,缺少明显的连贯性,情感联系也不紧密。2012年《勇敢传说》比那两部续集好一些,但不够吸引人,缺乏新意。2015年《头脑特工队》和《恐龙当家》一好一差,2016年《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显得很一般。这些都是皮克斯动画整体下滑的“见证”。
早期,皮克斯计划每两个原创题材可能会制作一个续集。然而2010年以来,续集比例几乎反转,差不多每个题材制作两个续集。更可悲的,2014年皮克斯宣布将制作《玩具总动员4》!众所周知,安迪去上大学,玩具们的故事已经完结了,其中的情感已完全演绎,第三部结尾处也暗示这个系列已终结。但是现在,皮克斯决定继续“续集”,实在让人沮丧。
影视业若连出续集,一般代表“创造性的泯灭”。皮克斯现在走的正是这条路,与当初形成了鲜明对比,结果自然也不理想。
分歧中走向合作并购
皮克斯引领动画业迅猛发展,持续辉煌长达15年,为什么会突然衰落疲软,靠续集烂片混日子?这要从另一个动画片巨头——迪士尼说起。
皮克斯与迪士尼的动画风格、赢利模式完全不一样。皮克斯的理念是追求卓越,以动画创作、技术、故事和创意而赢得市场。迪士尼则擅长营销,尤其是电影衍生品业务做得风生水起,把迪士尼乐园开遍全球,还大量营销经典动画片的影碟、书籍、玩偶等衍生品,如《狮子王》的音乐剧今天还在上海迪士尼乐园上演,门票高达数百元。
1991年,迪士尼利用自己营销网络,开始与皮克斯合作,长期承接其动画片的发行。《玩具总动员》一举成功后,迪士尼迅速抢占市场,抓紧生产、发行影碟等相关衍生品。然而皮克斯显得很叛逆,不按迪士尼套路出牌,而是夜以继日地工作,短时间内推出了《玩具总动员2》。这使观众的热情再度高涨,却打乱了迪士尼的市场部署。
皮克斯平均1.5年推出一部新动画片,高速创新引起市场一片叫好。它的发展势头,令合作方迪士尼又“艳羡”,又痛心,因为这导致迪士尼自身的动画业务遭遇打击,连年不景气。作为老牌跨国公司,迪士尼决定整合皮克斯,重振自己业务。为此,迪士尼2006年不惜耗资74亿美元收购了皮克斯(乔布斯收购时仅0.1亿美元),编为旗下子公司。
皮克斯的并购之殇
这场并购,是以双赢局面开始的。皮克斯擅长制作、创新动画片,但作为初创公司,营销发行不够强大,而迪士尼作为国际动画巨头,市场体系成熟,但偏偏动画业务不景气。于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两者走向了联合,看似是皆大欢喜的结果。
接下来,皮克斯一年推出一部新动画片,继续在创新的路上引领产业发展,直到2010年《玩具总动员3》把皮克斯带向了最高峰。
然而这些繁荣的表象,掩不住深深的隐忧。2010年是一道重大分水岭,迪士尼走出低谷,之后创新不断,连年推出新动画片;反观皮克斯,之前以创新为主续集为辅,之后却以续集为主,以新动画片为辅。更明显的是,皮克斯越来越像一个动画部门,动画片围绕着迪士尼总公司的战略布局而制作,包括两部《飞机总动员》不见皮克斯的创新风格,完全走了迪士尼的路线,靠衍生品大赚金钱。
另外,皮克斯原班人马深受影响。拉塞特是皮克斯的创始人,也是一位创意大师,他凝聚5位创意人才,构建了核心团队。每个人都不可或缺,制作过程出现分歧最后都由他们其中之一代替导演,最终完成任务。正是这些人,开创了皮克斯的辉煌时期。而并购之后,许多情况发生变化,这个核心团队开始分散,寻求不同发展,皮克斯的灵魂渐渐丢失了。于是,看似双赢的并购并没有带来双赢的结果。
新兴与老牌如何兼顾?
迪士尼作为老牌影视巨无霸,业务范围却非常广泛,除动画片,还有主题乐园、玩具、真人电影等。以主题乐园为例,其中的游乐设施都有一定主题,与动画片故事背景密切联系。这需要维护,每隔几年还要更新,这就需要续集动画片来营造氛围。现在的儿童几乎不可能知道十多年前的老电影,那么怎么让多年前的游乐设施吸引他们?也是靠续集。比如《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虽然创新不足,但它再次激活了《海底总动员》的游乐项目。
这方面皮克斯正好相反,作为一家具有强烈独创性的动画公司,它最大特点偏偏不适合主题乐园。它主题独创,情节隐喻,能引起观众深刻的情感共鸣,教小孩面对悲伤痛苦,安慰其幼小心灵,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勇敢更新自我。比如《飞屋环游记》,把一生婚姻浓缩成4分钟特写,令人悲痛哀婉,但又像圆舞曲般浪漫,为后面主人公的转变和更新打下了坚实基础。这段特写所表达的情感,远超大多数获奥斯卡提名以情感为主旋律的影片所表达的。这怎么转化为游乐设施呢?
皮克斯动画类似的情感描写还有许多,显然无法满足迪士尼乐园的需求。这种矛盾该如何调和?
如今皮克斯也意识到自己在衰落,已经承诺这一波续集完成后,将专注于原始创作。但是谁能肯定,皮克斯能回归原来那个皮克斯?
如果不能,那么并购对于皮克斯而言意味着什么,仅仅是赚钱吗?对迪士尼而言,如果皮克斯丢失了自己的本来价值,是喜还是忧?看来,崛起的新兴公司若遇到老牌企业的并购,并不一定是双赢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