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信臣:“长藤结瓜”造福南阳百姓—— “父母官传奇”系列

据报道,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通过采取整治山坪塘,新建及维修提灌站、石河堰、蓄水池等水源工程,并配套小型渠道建设,采用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建成一处处“微型灌区”,基本解决了“旱山村”灌溉难的问题。像朝天区这样用长藤结瓜式解决旱情的成功案例在全国还不少。

所谓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是指把河水和灌水低峰期多余的渠水,以及沿渠的坡面径流等,引入水库或池塘存蓄起来,供灌水高峰期使用,以弥补引入水量的不足,从而扩大灌溉面积和提高抗旱能力。这种灌溉系统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一位爱科学的清官曾用它造福了一方百姓……

1

公元前32年夏天,正值西汉平帝在位。南阳郡穰县(今河南邓县东)天空骄阳似火,地面野草枯黄。在淯水(后称白河,注一)河边的一个草亭里,一位官员模样的中年人正向几位当地的村长了解抗旱的情况。

这位官员叫召信臣,就任南阳太守一年有余。这之前,他当过零陵太守,因勤政爱民、政绩突出而被擢升为南阳郡的一把手。上任后,他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深入民间,住在乡野亭舍间,与百姓们同吃。

召信臣画像(网络图)

南阳百姓的温饱问题刚刚解决,不想遇到持续半年之久的干旱,日子过得越来越艰难。心急如焚的召信臣带着随从到乡下走访。看到淯水沿岸的百姓不为水发愁,而离淯水远的百姓则苦不堪言时,他忙找来当地的村长,一起商量对策。村长们一致认为,如果能想办法把淯水的河水引遍全南阳郡就好了。召信臣认为这个提议很有道理,但具体的工程则需要细细谋划。

“启禀大人,新野县出事了!”这时,一位年轻的郡丞跑进亭来,上气不接下气地报告。

干旱的南阳(源于石全石美博客)

“慢慢说,”召信臣递过一碗水,接着问,“是不是关于抢水的?”

“大人所料不错。两个村的村民在村长的带领下,为争水源大打出手,其中两位村民的腿被打断了。听说这里面还有官府子弟在中间挑事儿。我赶到的时候已经打完了。”原来,召信臣派几位郡丞到各地巡查,代他处理当地事务。他则全力寻找抗旱的对策。

“南阳郡这三大问题不解决,百姓将没有宁日。”召信臣口中的三大问题,分别是百姓争抢水源;“官二代”们游手好闲,为非作歹;民间婚嫁丧娶铺张浪费。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干旱一直是封建社会里百姓最大的天敌之一。百姓抢水源,这种事儿也从古到今,一直没断过。即使到了现代,在缺水地区,百姓抢水事件也屡见不鲜。小说《平凡的世界》里就有这样的情节:双水村大队党支部书记田福堂在干旱之时,组织村民偷挖河坝与上游抢水,最后出了人命。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中,村民为抢水而打架。(网络图)

“你怎么处理的?”召信臣问道。

“我让士兵把村长和打伤人的村民抓起来了,听侯大人的处罚。”

“其实,这也情有可原,”召信臣控制住激动的情绪,“让他们在家面壁思过三天,然后修水库戴罪立功。”面壁思过,是召信臣给南阳百姓创立的“刑罚”。此罚还规定,如果中途发现有偷懒者,便让本村百姓往他身上吐口水。

说完,召信臣又与几位村长商议起来。

2

一个月后,召信臣带着一支由士兵和百姓组成的队伍,开始修建穰西石堰(在今河南邓县城西1.5公里处)。这支队伍的人员,还包括前段时间抢水闹事的村民,以及犯错的村长。村长除了负责督运粮草外,还要献计献策。当然,村长干这些活儿不领“工资”。

召信臣想的是,在穰县段修建大水库,把淯水蓄起来,遇到干旱或用水高峰期,再想办法浇到各地。按计划,第一步限期修好水库,第二步才是引流工程。

“穰西石堰修好后,开几个水门引水比较好呢?”召信臣问道。

村长和郡丞中,有说开一个门,有说两个的,也有说五个的,莫衷一是。“穰西石堰蓄水量大,一个水门肯定不够;一个也无法满足几万顷的土地。目前三个比较合适,几十年后估计要加到六至八个门。”召信臣说。

汉代南阳陂塘分布示意图(网络图)

按召信臣的意见,人们在穰西石堰修了3个门,因此它也叫“三门堰”;37年后的公元5年,水门增加到六个。人们遂称其为六门堰,一直延续至今。

3

“石堰的水如何灌溉几万顷农田呢?如果弄不好,近石堰的地方成水涝,远石堰的地方则得不到水。”话说召信臣在主持开凿穰西石堰水门的同时,也在苦苦思索这个问题。

经过长期、反复的思考,并翻阅史籍,召信臣终于从秦楚鄢城之战中找到了答案。原来,当时秦国名将白起将蛮河流水围在陂(bēi,池塘)塘里,水淹鄢城获胜;战争结束后,当地人民将这一战渠改造成引水灌田之渠,并把渠道与附近一系列陂塘串联起来,使其灌溉面积扩大,成为我国最早的“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

“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图示(网络图)

尽管史籍记载比较简略,但召信臣已经由此想到了办法:从穰西石堰水门处向外挖主干水渠,主干水渠曲曲折折地贯穿南阳郡,然后在水渠的两侧挖无数个陂塘。水渠与陂塘,就像一根长藤上结了许多瓜。现学现卖,召信臣已经掌握了“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的精髓!

在他的组织下,穰西石堰的水由水门分出后,沿途形成29个陂塘。其中穰县的钳卢陂,灌溉上千顷农田,若干年后继任的南阳太守杜诗组织百姓加以疏浚,灌溉上万顷农田。这些陂塘可以灌溉穰县、新野、涅阳(今南阳市镇平县南)3个县5000多顷农田。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让南阳百姓从此告别抗旱的艰苦岁月。后来,当地官员对这种系统进行重修,一直到明朝末年才将其废弃,沿用了1600多年。而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也成为水利工程学上的重要系统。

位于邓州的钳卢陂遗址(网络图)

4

话说召信臣用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解决南阳郡百姓的农田用水问题后,便动手解决一直记挂的几个问题:一是制定先后用水的规定,刻在田边的石头上,以防止争抢;二是禁止民间婚姻嫁娶和举办丧礼铺张浪费,务必要勤俭节约;三是对游手好闲的府县官吏子弟加以训斥,严重者还以违法论处。

经过召信臣的治理,南阳郡教化大行,百姓人人耕稼种田,外地百姓前往投奔,因而使户口倍增,而盗贼狱讼大大减少。官吏百姓都敬重热爱他,称他为“召父”。在全国地方官考核评比中,召信臣经常获第一。“前四史”之一的《汉书》中,两次将召信臣列为治民名臣之一。后人评述说:召信臣用“长藤结瓜”造福南阳百姓的功绩,足以与李冰修建都江堰相媲美;而他爱民如子的风范,更是无愧于“父母官”的典型。

注:

1、淯水,后改称白河,发源于河南嵩县攻离山。白河与唐河在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龚家咀汇合后,始称唐白河,到东津镇张家湾入汉江。唐白河流域大部位于河南省南阳地区。汉朝时期,长江流域的灌溉中,以三级支流淯水的流域灌溉最为有效。

2、召信臣,字翁卿,九江郡寿春(今安徽寿县)人,生卒年不详。青年时期,被选为郎官,继而补授谷阳长,后被荐举同时经考察成绩优秀被升迁为上蔡长。他为官视民如子,所到之处都为民众称颂。调任南阳太守时,因兴水利让百姓富裕,被称为“召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