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的《被雨淋湿的河》叙事结构,有何独特之处?

在小说《被雨淋湿的河》中,故事往往由一个小事件演变而成,或一小块脏肉,或一个未过成的生日。不过,这些小事件在不断地推动着故事发展,滚雪球一般把故事扩大,最后竟把故事推到你完全意想不到的、惊心动魄的程度。

可见,该小说的叙事结构有独特的动力。

鬼子

刚才说到,小说中的这些小事件,表现出挣扎在生活底层人们的小欲望,尽管都很小,可是却始终无法得到满足。

于是,鬼子小说这种独特的叙事动力就产生了这样一个独特的叙事机制:寻找欲望--希望破灭;再寻找--再破灭,……循环不熄。

作者以更为真切的时代经验和生命体验,破除了“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的情节模式,许多现实主义作品给人一种雷同的类似“情节剧”的情节模式,其中的小说人物更像是表情符号,说到底是创作主体与时代情绪的剥离。

但是,作者又保持着“批判现实主义”的批判锋芒。正是这种形式上的突破,使他的小说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震撼。

晓雷对待尊严和正义,从未考虑过让步和妥协……正是主人公的一根筋,故事才得以顺顺利利地按鬼子设计的方向发展下去,给我们带来的震撼也就更为强烈。

除了独特的动力和机制,该小说的叙事结构还有独特的叙述技巧。鬼子早年写武打小说,因此其小说十分注重故事和结构。

如象征手法的出色运用。我们先从这个题目初看,《被雨淋湿的河》感觉很怪,雨本身就是水,雨怎么可以淋湿呢?直等到看见小说中的河是一条干枯得只剩下河床的河后,才知道这条河原来是象征一个人的生命就像这条河逐渐走向枯竭。

文中描写主人公外貌时有一精彩语段,“晓雷的两只眼睛竟像不是肉长的,而像一种空无一物的泥丸……那样的一种眼睛也是一种随时会出事的眼睛,这种眼睛看上去虽然空空洞洞的,好象什么都不在乎,可一旦碰着什么异物,就会当即电闪雷鸣,烈火熊熊,最后把生命匆匆地了结成一段悔恨的故事。”

虽是一段外部描写,但其实却象征晓雷的结局。

此外,作者强调自己的情感和心智时刻在场,深入到故事和人物的内部,让它们发出自己最真实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