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雨淋湿的河》反映出的主题是什么?

在当代小说里,你一旦接触到鬼子的《被雨淋湿的河》,就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尽管鬼子的叙述是平平淡淡,但是在平平淡淡的叙述里却叙述着精彩,甚至惊心动魄的故事,它使读者产生一种阅读的异样感觉,这感觉吸引你不停地读下去。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名叫晓雷的民工的悲惨遭遇。开始时晓雷只希望出门打工挣点钱,却没想到碰到了不给钱的不义老板,晓雷失手打死了他。转到一个服装厂,又碰到老板为一件衣服要全体工人下跪,晓雷反抗了。回到家里,他又为当地教师的工资被扣问题组织教师集体示威。事件之后,他进了一家煤厂。但煤厂老板与教育局长是亲戚,晓雷被不动声色地害死了。这个中篇作者塑造的是一个在人生成长道路上一度迷途,并为此付出巨大代价的年轻人的形象。他勇敢摒弃旧的价值观念,却一时又找不到属于自身的新价值观念;他拒绝像他父辈一样的生活,然而他也并没有如愿过上他所希望的生活;他追求公平,但却不得不采取触犯国法的手段;他渴望为老实人讨回公道,最终却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他的人生是悲惨的,而他的形象真实且带有普遍性。

读者读后,一般都会感受到民工的坚强与悲壮。作者用自己的心血抒写着小说的人生与人生的小说,具有罕见的震憾力量。

那么,小说反映出的主题是什么呢?

实际上,该小说的主题可以解读出很多主题,如寻找欲望、宿命等。

但我认为这些主题叙述不尽全面。

他不仅敢于把有价值的东西撕开给人看,敢于直面我们现实生活中美好的表象覆盖下的丑恶,体恤被生存巨石重压下的弱小生命,完全凭着良心,讲述苦难,从而鞭鞑罪恶,敢于撕开残酷现实的外衣让人们看到自身赤裸肉体灵魂的丑陋。

当然,这些形象非孤立的,他们都曾经或正在存活在我们的周围,构成我们生存的社会环境的重要因素。

作者认为死是每个人的归宿,所以主人公的结局并不是一种宿命。

可见,小说主要想表达的是:人处于社会转型期人的异化。

要知道,上世纪90年代发生在我国的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它引发整个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剧变,导致了全社会思想观念的根本改变以及人的价值观念的变化。相当一部分人强化了金钱、财富与物质观念,视金钱、财富的拥有为人生的唯一目标,一种幸福,一种荣耀乃至一种尊贵的标志,当成享受现代化生活的通行证,或者是从维持生存甚至脱贫致富的角度去强调金钱的重要性。自私贪欲、急功近利、不择手段、善恶不分、醉生梦死等。

具有忧患意识的鬼子长期关注底层民众的艰难境遇并对此有切实的体验,因此其写出的作品也就更加能震撼人心,富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