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食品”会引发儿童癌症吗?

我们都知道,“垃圾食品”(也就是那些从成分来看毫无营养价值,反而会不利于人体健康的食物)能够导致包括肥胖、代谢综合征在内的一系列健康问题,因此并不适合于经常食用。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之中,一直充斥着一种说法——“‘垃圾食品’由于成分的不健康,儿童食用后会引起癌症”,而这种说法经常伴随着一些“少年癌症患者”的报道出现。那么,“垃圾食品”和儿童癌症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少年癌症患者”的出现又是由什么导致的呢?

实际上,这些问题早已有了明确的答案:传统定义上的“垃圾食品”并不是儿童癌症的致病因素,尽管它们对健康的危害毋庸置疑,但它们在“引发儿童癌症”这一方面,的确很冤枉。

什么是“垃圾食品”?

“垃圾食品”这个词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然而很多关于“垃圾食品”的报道中,对该词定义的模糊不清和种种误解,着实让人一头雾水。其实,大众所说的“垃圾食品”,在营养学和医学上并没有相对应的词汇,而如果我们按照大多数情况下对此类食品的认知,可以认为具有以下一条或多条特征的食物,属于“垃圾食品”:

脂肪酸比例失调: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食物中的“脂肪”都是坏东西,因此脂肪越少的食物越健康,其实不然。对于那些因脂肪酸问题而被列入“垃圾食品”而言,它们影响健康的往往是各种脂肪酸的比例失调(即脂肪酸总量过高,存在反式脂肪酸和大量饱和脂肪酸,同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极少)。一般而言,食物中的脂肪酸可以依据化学构成被分为四种: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其中反式脂肪酸对人的心血管系统有明显危害,应该尽可能减少摄入;饱和脂肪酸在某些情况下对人无害,但倘若过量摄入或同时有其他不健康饮食存在,也会产生危害,应该适度控制。而两种不饱和脂肪酸在适度摄入时可对人体产生有益影响,有时甚至是一些食物(如橄榄油)保健作用的“功臣”。

高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也就是糖类)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对健康没有明显危害,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过量的碳水化合物(尤其是存在于精制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对人危害明显,可以通过干扰能量调节、恶化内分泌环境等机制,导致肥胖、2型糖尿病等内分泌代谢疾病。此外,碳水化合物倘若在提供能量的营养素中占比过高,还与龋齿明确相关。而最要命的一点是,目前绝大多数人对它的危害的认识远远不够,导致在生活中忽略了对它的控制。

高钠:尽管包括我国在内的不少国家开展了数次关于“控制饮食中钠的摄入”的公共卫生行动,但目前全球范围内超量摄入钠的现象依旧十分普遍。在生活中主要来源于食盐、含钠调味料(如酱油)和腌制食物(如酱菜、咸鱼)的钠,在过量摄入是可以通过多种机制,诱发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成年人每日钠摄入量以2000mg(相当于5~6g食盐,部分国家的卫生部门则推荐2500mg的每日钠摄入量)为宜,然而在我国,居民的每日钠摄入量近乎于该推荐量的2倍。尤其是在食物口味偏咸的东北地区,居民每日钠摄入量甚至可达到4000mg以上,相当一部分居民因钠摄入过多而引起心血管疾病。

儿童癌症和“垃圾食品”的关系

在很多人眼中,既然“垃圾食品”能够导致多种疾病,那么它和儿童癌症之间的关系也自然不言而喻。实际上,这又是一个典型的错误推论。我们要评估“垃圾食品”和儿童癌症之间的关系,首先就要看它是否是已经明确的儿童癌症病因;其次,倘若能够有严谨的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垃圾食品”和儿童癌症存在明显的统计学相关,那么“垃圾食品”同样可以被认为和儿童癌症有关。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儿童实体瘤(关于白血病的发病机制,之前的文章《“白血病”不只一种病?》中已有明确讨论,在此不予赘述)的类型和病因。一般而言,儿童和<18岁的青少年并不是大多数实体瘤(如结直肠癌、乳腺癌、肺癌)的主要患病人群,而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容易出现的实体瘤,大体可分为三类(原发骨肿瘤、母细胞瘤和家族性实体瘤),它们的特点和发病原因如下所述:

原发性骨肿瘤:原发性骨肿瘤可以说是青少年最常见的实体瘤之一,包括尤文(Ewing)肉瘤、骨肉瘤、软骨肉瘤等。此类肿瘤一般由骨组织发育而来,恶性程度非常高,即使经过有效治疗,绝大多数患者仍将死于该病。尽管目前为止原发性骨肿瘤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但某些类型的骨肿瘤(如尤文肉瘤)已被证实是由基因突变所导致的,而基因突变的发生更可能来源于胚胎时期或幼年的环境因素(如高剂量放射治疗)

母细胞瘤:各类母细胞瘤(如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是婴幼儿中最常见的实体肿瘤。此类肿瘤由胚胎期发育缺陷的细胞恶变而来,由于分化程度很低,往往具有极强的侵袭性。不过尽管各类母细胞瘤侵袭性非常强,但它们对治疗可以有非常好的响应,绝大多数患儿在经过多种手段联合治疗后可获痊愈。由于母细胞瘤的异常细胞总是来自于胚胎期,且有些类型的母细胞瘤呈家族发病趋势,因此出生后外界因素对该病的发生通常没有影响

家族性实体瘤:尽管很少见,但发生在儿童青少年之中的家族性实体瘤综合征往往能够引起各界的极大关注,并且“垃圾食品”基本就是在此时被归罪为“致癌因素”的。家族性实体瘤综合征一般由特定的抑癌基因突变引起,抑癌基因的突变导致细胞在修复DNA损伤方面处于先天劣势(如导致影星安吉丽娜·茱莉接受预防性乳腺切除的BRCA基因)、调控细胞增殖分化的能力受损(如TP53基因突变引起的李-法美尼综合征),或是产生了可以刺激正常细胞癌变的蛋白(如RET基因突变引起的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从而导致患者在一生中患上多种特定癌症的风险显著增加。家族性实体瘤综合征引起的癌症的一大特点便是,患者所患的大都是一些非罕见癌症,只是发病年龄远远早于该癌症的一般患病年龄,甚至于可以使受综合征影响的青少年患上一些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癌症。例如能导致结肠癌和结肠息肉(结肠癌癌前病变)的家族性腺瘤息肉(FAP),其患者就大多在青少年时期发生结肠息肉,在此时期发生结肠癌的病例也不罕见,而正常人中结肠癌的发病年龄一般在55岁以后。而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B型(MEN2B)所导致的甲状腺髓样癌(MTC,甲状腺分泌降钙素的C细胞发生癌变所致,一般发生于40岁以后的中老年人),患者通常在6~7岁时即出现MTC,某些携带严重突变的患者甚至生后3~4个月即可出现转移性MTC。此类家族性实体瘤综合征导致了绝大多数的早发实体瘤,但和后天因素没有任何关系

最后,关于儿童癌症和“垃圾食品”的相关性,目前为止学术界广泛认为,二者并无统计学上显著的关联,在理论上也没有可以使关联成立的依据。鉴于“垃圾食品”引起代谢综合征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可以谨慎地认为,“垃圾食品”所引发的代谢综合征基本不会在儿童期体现出致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