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恐怖片有益于心理健康?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

这个月,《猩球崛起》《蜘蛛侠》等大片撑起了票房一片天。不过在这类高燃的战斗片背后,有一种电影人气不算太高,却常年在影院排片中占有一个席位,那便是有人欢喜有人忧的恐怖片。

友情提示:本文没有恐怖图片,可放心阅读

说到恐怖电影,大多人避之唯恐不及。然而,却总有一些人对恐怖电影情有独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恐怖电影可以宣泄人的内心情感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的很多本能、欲望和冲动在各种社会规章和文化习俗中被强烈压抑,从而导致了很多阴暗恐惧的心理存在。

美国现代著名恐怖小说家洛夫克拉夫特说过“人类最古老最强烈的情感是恐惧”,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潜藏着未知的恐惧,这种恐惧与生俱来,并可随着成长和阅历演变和加深,并作为最原始的驱动力之一,暗中左右着人类的言行。

此时,恐怖电影的出现正是迎合了人的本能和心理对恐怖刺激的一种潜在需要。

恐怖电影运用写实的画面和高度仿真的技术,以可怕的影像引出人们紧张、恐惧的心理感受,运用突如其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展现冲突的张力,刺激人们松弛的神经,使之绷紧,在体验虚拟的惊悚和惊悚过后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整个观影的过程充满自虐与五官享受,强烈的视听冲击力和情绪感染力让人精神高度集中,悄悄然步步紧逼的危险让人情绪被高度调动,生与死的一线之隔让人呼吸急促,紧张窒息最后的一锤定音让人长舒一口气!

在此过程中,我们的情感得到了释放,内心的惶恐忧虑、紧张压抑,亦或心灵的孤独无助得到了升华,逃离电影之后,回归平凡现实生活的安全可靠也让我们更加倍感珍惜。

恐怖悬疑作品正是通过各种精心编制的“噩梦”,使观众被压抑的情感在银幕上得到合理的宣泄,是内心深处的恐惧和焦虑得到极大的释放,在满足人们好奇心的同时,让人安全地体验恐怖、可承受范围的获得生命中需要承受的刺激,体验“恐怖又快乐,害怕又向往”的两种极端情绪,得到心理上的释放。

恐怖电影可以唤醒人的伦理诉求

一部好的恐怖片真正反映的是我们现有文明中被压抑、压制或被淹没的事物。

而这些事物在现有文明中无法得到应有的关怀和合理的解释,被日渐粗糙的日常生活所淡化却无法消逝,逐渐成为人们内心伸出隐藏的无法忽视的精神疾患。

当代恐怖电影注重从精神裂变、心理扭曲等等方面形成的恐怖效果,更多的体现了家庭人伦之间的变异给人性带来的深重伤害,日常生活中的重大事故对人们今后生活造成的巨大恐慌,反映了现代生活的恐慌情绪和焦虑意识,对于人伦道德的丧失,对于社会变化的不适应等等。

人们的心理变异和伦理乖张,日常生活的宗教伦理、道德的沦丧都是恐怖电影诉说的情怀,原来的生活空间不断被破坏,原先的伦理观念不断受到冲击,人伦之间逐渐异化,各种不公正待遇的出现,冤屈无法得到伸张,日常生活的脆弱,生活轨道的背离,亲情、爱情、友情的淡漠,这些造成现代人生活恐慌的画面在恐怖电影中得到再一次的重现,让我们清醒面对。

恐怖电影对现代文明被压制、忽视的意义的重构中,可以充分让观众体会到日常生活所遭遇的道德滑坡的恐慌,给人直面真实的淋漓感,同时也是一发警世钟,提醒人们关注扰攘红尘中的现实人生,关注繁忙人生中现代人的情感指向和伦理诉求。

恐怖电影不仅仅局限于“恐怖”

况且,现代恐怖电影融合了社会人文气息,不在局限于使受众永远处于一种“被惊吓”的状态中无法自拔,往往通过各种殊途同归阐述,向大家表现了一个最符合人性最能让人释怀的主题:“爱”。

中国著名悬疑小说作家蔡骏的电影《地狱的第19层》中,女大学生春雨收到一条“你知道地狱的第19层是什么”的手机游戏短信,踏上寻找地狱真相的不归路。地狱的一层层剥离出扑朔迷离,险象环生的情节。最后的谜底落在一幅第19层地狱的壁画之中。只有一个字,那就是“爱”。

荣获第72届奥斯卡多项提名的《第六感》就是一部由好莱坞制作的极受公众欢迎的恐怖片。影片脱离了传统恐怖片的程式化,将脉脉温情送入恐怖片中,在恐怖之余,感动颇多,同时也暗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类自身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呼唤沟通与交流,彰显同情和爱心。

聊了这么多,我们会发现,那些富于人性化、人情味的恐怖片,对于我们而言更是一种成长,一次洗礼,我们随着影片中人物经历的那些痛苦和磨难中得到启迪,获得力量。恐怖电影可以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精神食粮,不仅仅是放松身心、缓解压力,更是对我们的心灵、情感、行为潜移默化的舒缓和正向诱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