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前的今天,创造“基因”一词的中国遗传学泰斗谈家桢出生

108年前的今天,创造“基因”一词的中国遗传学泰斗谈家桢出生

【转学保送上大学】

1909年9月15日,谈家桢出生于浙江宁波慈溪。父亲是邮政局的一名小职员。6岁上私塾,12岁毕业于教会办的道本小学,进入宁波斐迪中学。后转学到湖州东吴三中。1926年(17岁),保送苏州东吴大学,主修生物学。

1930年(21岁),大学毕业,进入燕京大学,跟随唯一研究遗传学的李汝祺教授学习。1932年(23岁),研究生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中国的摩尔根】

1934年(25岁),谈家桢新婚夫人,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现代遗传学奠基人摩尔根。摩尔根发现了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 是现代实验生物学的奠基人。获得1933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1936年(27岁),他的论文《果蝇常染色体的遗传图》通过答辩,获哲学博士学位。谈家桢也被人称为“中国的摩尔根”。

(谈家桢与摩尔根)

【抗战期间回国效力】

1937年(28岁),回国后,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聘他为生物系教授。 不久全面抗战爆发,浙江大学辗转内迁。最后生物系迁到贵州遵义湄潭的一个破旧不堪的祠堂里。在艰苦的环境里,谈家桢不但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在研究上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1944年(35岁),谈家桢发现了瓢虫鞘翅色斑变异的镶嵌显性遗传现象,这一创新性研究成果,至今仍被列为教科书的经典内容。1946年,发表了“异色瓢虫色斑遗传中的嵌镶显性”的论文。这些成果丰富和发展了摩尔根遗传学说,引起国际遗传学界的巨大反响。

【基因一词的创造者】

1952年(43岁),院系调整后,任复旦大学生物系系主任。1961年起,曾先后担任复旦大学遗传所所长,复旦大学副校长,生命科学院院长等职务。这是中国的第一个遗传学专业,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第一个生命科学院。

基因的英文是「Gene」,是 「开始」 、「生育」 的意思。这个名词最初是由丹麦学者约翰森提出来的。 而中文的「基因」这个词,则出自谈家桢的生动音译,既与英文原文读音相近,也表达出了其生命的「基本因子」的意思。

他先后发表了百余篇研究论文,对遗传学做出重大贡献。他写的科普文章《奇妙的克隆》收录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

【有一颗小行星的多国院士】

1980年(71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8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7年,当选意大利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99年,当选为纽约科学院名誉终身院士。

1995年,获得求是科学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1999年,国际编号为3542号小行星被命名为“谈家桢星”。

2008年11月1日7时18分,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9岁。

(2005年6月,参加复旦百年校庆的谈家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