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在感到饥饿的时候对某人大发雷霆,又或者在某人饥饿的时候无端地成了他的“出气筒”?如果是,那么恭喜你,你成了“饿极成怒”的当事人。这个词儿听起来时髦,却也古已有之。如果你是一个性情急躁又容易生气的人,那么“饿极成怒”的感觉你应该时常都能体会。
但是,这种由饥饿感引发的愤怒又是从哪儿来的呢?其实答案就藏在我们的身体里。
大脑的抗争
每一天,我们都需要从食物中摄取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物质,它们在人体里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最后被消化成单糖(比如葡萄糖)、氨基酸和游离脂肪酸等营养素。而后,这些营养素会进入你的血液,在那里,它们又被重新“分配”给人体各个不同的器官、组织,为生命活动提供必要的能量。所以,当我们吃饱喝足后,会觉得身体每个细胞仿佛都焕发了生机。
然而,当该吃饭时没吃饭,继续饿着肚子的时候,葡萄糖不断被消耗,它在血液里的含量也就逐渐下降。当血糖含量降到足够低的时候,大脑便会发出“生命体征垂危”的警报。人体内其他器官和组织还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营养素以维持正常运作,但大脑却非常“挑食”,它只认葡萄糖。葡萄糖少了,它就运转不太灵了。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即使面对简单的事情也会觉得很难。比如,难以集中注意力,总是频繁得犯低级错误;或者感到筋疲力尽,甚至连说话都变得含糊而无力。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可能会变得更加困难——保持礼貌的社交风度和控制情绪,比如不对旁人发脾气。所以,可能你大脑中的葡萄糖尚有“余额”以阻止你对领导、同事闹情绪,却还是难逃把这股没来由的怒火不小心撒向身边的家人或亲密朋友。
激素来帮忙
除了血液中葡萄糖浓度降低会导致大脑运转不太灵、“饿极成怒”外,大脑还会向数个器官发送指令,要求它们合成并释放相应激素以提升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其中,肾上腺会分泌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这都是应激激素。当我们面对突如其来的恐慌或惊吓时,会被释放进入血液里,决定是“战斗还是逃跑”,这些选择也都来源于肾上腺素的应激反应。
就像在危急关头,我们很容易情不自禁地提高说话分贝、甚至大吼大叫一样,当我们的血糖含量降低,大脑命令分泌肾上腺素以调节葡萄糖水平时,也会像在危急关头一样,人们会出现类似“心急如焚”、“恼羞成怒”的状况。所以,“饿极成怒”也就不奇怪了。
先天与后天
此外,饥饿会导致愤怒还有一个先天因素,原来“饥饿”和“愤怒”是由共同的基因所控制的。比如,当我们感到饥饿时,大脑便会自动释放一种神经肽Y,它通过作用于多种感受器使人们产生对食物的强烈渴望和狼吞虎咽的“抢食”行为。
而除了在大脑中扮演调节饥饿感和进食行为的角色外,神经肽Y同样还具有控制愤怒或侵略性行为的功能。所以,那些脑脊液中神经肽Y含量较高的人,不仅意味着他们在饥饿时对食物的渴望更强烈,同时也说明他们通常都更冲动,也具有更强的攻击性。
可见,许多原因都将导致“饿极成怒”。虽然它使人们在饥饿时“有失风度”,但从进化的角度来说,这也算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所保留的有效生存机制。试想,当我们感觉饿得要死的时候,还冷静儒雅得让其他人先吃或“默默无闻”地不表达、不抗争,那我们这个物种大概也早就灭绝了。所以,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吃。
当然,除了生理和遗传因素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也与“饿极成怒”有关,比如,心理因素、文化因素等等。它们共同的作用和差异,使得每个人面对饥饿时,所表现出来的愤怒方式和程度各有不同——有人压抑怒火,婉转地表达情绪;有人直接“出口成脏”;有人坐立不安,“粗鲁”地对待身边的物品……
当然,无论是由什么因素引起的“饿极成怒”,它给我们乃至身边的人所带来的影响终究是负面的。因此,当你感到饥饿时,不要试图处理一些复杂而困难的状况,无论是工作任务、生活琐事,还是人际关系,一切都等吃饱饭了再说。
(本文源自大科技*百科新说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