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爸爸妈妈都会再三叮嘱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说话”或“不要拿陌生人给的东西”。但这种教育方式是否真能确保孩子的安全,使孩子有足够的机智应对可能的危险呢?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可能是最坏的建议
每一个父母都想尽力确保孩子的安全,保护他们。然而,现在的小孩需要培养自信。他们需要学会怎样去识别谁是好人,比如警察和行政人员。如果他们在商场或者集市上走丢了,他们不用害怕和任何陌生人讲话——他们应该知道怎样寻求帮助。
如果你设身处地地去理解罪犯的想法,这个世界看起来会很不一样。罪犯在寻找目标。大多数罪犯会避免和体格强健的成年人接触,那就是为什么小孩和老人在一些犯罪活动中会更容易受到伤害。罪犯正要寻找一个能战胜的攻击目标,这个目标必须具备两个重要因素:焦虑不安和社交甚少。
与陌生人打交道无法避免
对于孩子来说,“陌生人”只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是他们从来未见过及从未谈过话的人,是不是真的对孩子不利,并不能确定。
而从父母的角度来说,想要保护自己的孩子远离陌生人无可厚非,但孩子们总会长到可以独自出门的年纪,他们总有落单的时候:独自与同龄人一起玩,在社区里骑自行车,或到楼下的小店买点东西等。
如果一味让孩子避免接触陌生人,避免社交,很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给孩子制造对陌生人的恐惧心理,在迷路或需要帮助时无法向他人开口。
·社交经验不足,无法分辨陌生人的意图,很容易使孩子成为罪犯的攻击目标。
父母肯定不想用陌生人来恐吓孩子,而是想让他们在独自一个人的时候能够保证安全。因此,比起给出一个一刀切的准则(绝对不要和陌生人交往),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在什么情况下该如何与陌生人互动。
孩子该怎么跟陌生人交往?
如果你的孩子在你的安全保护之下,让他和陌生人打招呼以及与新认识的人交谈是有益的。但是如果孩子是一个人独处时遇到陌生人,以下是你需要教会他的准则:
1.认准可以相信的成年人
让孩子知道,那些日常照顾他,并且始终在关注他举动的人才是可信的,比如父母、老师、祖父母、保姆等。
告诉孩子:如果一个陌生人走过来,说要载他/她一段路,或者给他/她一些小零食,或者要求帮助(比如寻找走失的狗之类的),必须坚决、大声地拒绝,并且马上跑开。
告诉孩子:他们绝对不可以上陌生人的车。如果一个陌生人站在车旁朝孩子招手或者要求孩子靠近,不要理他们;如果陌生人向他们求助,找个成年人(必须是成年人)去帮助他。
孩子可以把这件事告知可信的成年人。同理,如果任何人,无论是陌生人、亲戚或者朋友要求孩子保守秘密并且尝试触摸他们的私处或者让孩子触摸他们的,也一样要告知监护人。
2.根据行为判断他人,而不是外貌
大多数人陌生人都是安全的,但是总有些人会带来危险。孩子对外貌凶恶的人有警惕,但是很多伤害儿童的人看起来很正常。所以请教会孩子,要根据人们的行动来判断他人,而不是外貌。
3.教会孩子相信他们的本能
告诉孩子:如果他们感到不安或者不对劲,就算说不上来为什么,也要马上跑开。
教会孩子:当他们感到害怕或者觉得自己身处危险之中,可以尽可能地吵闹——摔东西、尖叫都没问题。如果有陌生人试图强迫他们或者制服他们,大叫“救命!我不认识你!”或者“救命!这不是我爸爸!”会使附近的路人警惕并前来帮助。
4.尽量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
无论是出去玩还是去上学都最好能找到一个同伴,如果要去远足,最好是能和一群同伴一起去。
5.找到“安全地带”
带孩子在社区里活动的时候,寻找那些他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寻求帮助的地方,比如爸爸的朋友开的店,一个亲戚的家,警察岗亭或者消防站,让孩子明白如果发生意外,附近哪里可以求助。
教会孩子避免前往“不安全地带”,比如附近都无人又有遮蔽的田野、黑暗小巷子或者黑漆漆的树林。
6.需要帮助时找警察
如果孩子需要帮助时,告诉他去找穿制服的人,比如警察、保安,或者一个商店员工。
如果附近没有穿制服的人,那些祖父母年龄的人、女性,以及带孩子的人可能会愿意提供帮助。
最后,仍然要提醒孩子相信本能:如果他们感到不太喜欢眼前这个人,那就跑开去找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