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刻一面中国藤盾,材料竟然长达一英里?

关于藤盾的信息,在《周礼》中就有所提及,但书中所描述的都是长方形的。据官方记载,戚继光曾在抗倭时亲自部署“鸳鸯编队”并大量使用藤盾。清朝期间,皇家军队还曾有过经专门训练的 “藤牌”队,并成功进驻敌军阵营。至少在1900年夏,有西方游历者曾目睹当时的军队使用圆藤盾。

早期可以用来制作的材料多种多样:柳树、竹子、藤条或紫藤等,但藤条(Rattan)是公认效果最好的,而且几乎全部取自南方的雨林。那时的藤盾呈圆锥形,边缘似“帽檐”,这样层层堆叠使得其他武器要克服很大的阻力才能将其穿透,又或者因其陡斜的表面而滑落。就这个构造而言,适用于骑兵装备。

后来的盾牌整体变平变圆了,原因在于早期的锥形藤盾需要大量原材料来保证自重,就此导致成本过高。而且随着近代枪支的出现,马匹和弓箭逐渐从战场上消失,盾牌的装备对象变为步兵,所以轻便操作性强成了主要的设计目标。

以下附制作攻略:

所需材料---约60米9厘米厚的圆截面无皮藤芯;约4米5毫米厚无皮圆形截面藤芯做手柄部分;另外,1650米(大约一英里!)5毫米宽的包装材料,最终成品盾牌直径为75厘米,高14厘米。

制作者花了大约40到45个小时,其中包括调油漆和上漆皮等。包装带的宽窄影响工作效率和时间,越宽的带子越容易连接,但相应的会显得很粗糙。当用桐油涂抹后,藤条纤维很快将其吸收并干燥成类似相交的物质,使盾牌变得更坚固从而延长了使用寿命。

起始步骤,需尽可能的使中间空隙大一些,否则之后编制过程造成挤压导致失败。

需要接上新的一根藤条时,最好在末端以对角切割形式拼接。

预留出固定手柄的位置。

开始制作手柄,在此之前在合适位置插入肘环。

柄棒固定方式。

藤盾边缘处,小心的将两根粗适当错落叠放然后包裹起来。

未上色的成品。

藤盾上经常装饰老虎图案,一是因为其本身看起来就蛮骇人再加上一些吼叫,这样会使战马受到惊吓,另外虎的读音可以谐音为“保护”,老虎也经常被视为保护神,用来辟邪,有些给小孩辟邪的帽子就是这个寓意。

本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翻译顾之,顾问西门吹牛,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