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童年的漫长影响 - 留守儿童成年后亲密关系一窥

他是位90后,小时候是位留守儿童,一直是由奶奶、爷爷或外婆、外公抚养,父母在外地打工;只有高中阶段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大学后又分开了。

尽管才20多岁,经历了三段情感,他已经感觉很焦虑甚至无望,前二段都很短暂;最后一段则非常深刻,一年内迅猛发展,完成了相识、相爱、同居、怀孕、流产和分手全过程,并且因为横跨春节,双方拜见了对方父母和亲朋,让他感觉特别温馨,同样关系结束时也特别伤心。不仅如此,父母也深受打击,迅速撮合他和位从来没感觉的发小在一起,这样的撮合因是异地和双方明确目的性,很快变为同居以加速感情培养。但是同居几个月中,他发现自己始终无法对她产生任何冲动,对方也在无尽的等待中逐渐丧失了耐心和信心,不得不背负双方家长的骂名放弃。

此时的他内心无比惶恐不安,极其害怕自己患上了生理或心理疾病,完全无法理解自己为什么无法享有这份唾手可得的感情和安定;从理智上说,自己早就厌倦了孤独、寂寞和无望的等待,是多么渴望能够有个温暖的小家庭可以安定下来。

他在亲密关系中强烈的焦虑模式是显而易见的:对双方的磨合无法持续长时间,不论是否准备好都急于深入其中,而一旦产生波折,则很难维系这段情感;并且焦虑又让他迫不及待要进入下一段关系来获得长期渴望的温情。

人们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是最早在原生家庭中与父母依恋关系的体现,因照护者所采取的看护行为的亲疏,而会分为安全型、矛盾型和回避型等的不同依恋关系。他从小便失去父母的照顾并且年迈的祖辈照顾者也无力承担全部的抚养教育责任,其情感需求长久以来都无法得到满足,而总是无奈地在焦灼的盼望中等待被安慰,等待是痛苦的,但不等待则更加痛苦。

亲密关系中这样的模式一旦被固定下来,就会在我们成年后的恋爱关系中出现如下典型特征:

- 追求及时满足

- 在两人的关系中很难“自处”

- 缺少安全感,需要不断求证对方对自己的感情

- 过度敏感

一旦伴侣无法承接应对这样压力,或自己的需求无法被及时满足,则很容易导致不满愤怒进而关系破裂分手。

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样的状况呢?除了期待伴侣能像强大爱的情感驱动下成为理想父母来帮助自己逐步调整现有的模式外,我们还可以尝试以下的方法来改变:

- 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情感模式,并在接纳的基础上寻求改变

- 多与伴侣沟通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且同时不向对方提要求

- 勇敢地承担责任

- 当独处时,专注于做好、安顿好自己

- 面对来自他人(如父母)的情感压力时,觉察与他们的人际界限

诚然伴侣中每个人都是对方获得幸福的一剂药,只是获得这剂药的成本或代价则是一个对方眼里美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