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椒知多少:升职加薪,道阻且长,科研之路,宛在水中央

当越来越多的“青椒”出现在校园里,当大学教师呈现年轻化趋势的时候,这样的人群注定要更加引人关注。又是一年教师节,很多人一定还好奇“青椒”的教学生活。

根据联合国官方微博于2016年五四发布的“严正声明”称,联合国对于“青年”的定义是年龄介于15岁与24岁之间的群体。这么说的话很多青椒(青年教师)、包括90后青椒,已经无意中拿到了“人到教师”的光荣称号。

但是,鉴于大学教师学历门槛偏高的情况,还是将“青年教师”标准定为35岁及35岁以下的教师更为合适点。

关于钱

高校教师月收入多少?青年教师是否成为教师收入的“底层阶级”?有多少高校教师的生活中承受着难以负担的压力和焦虑?

这里有一份来自麦可思研究微信公众号于2016年8月进行的“高校教师薪酬福利调查”,结果如下:

高校教师平均月收入5478元,高于全国城镇就业人员月收入。

高校教师薪酬福利调查发现,高校教师平均月收入高于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月收入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月收入(3299元)66个百分点。本科教师月收入为5709元,高职高专教师为5001元。

月收入方面体现出性别差异。在被调查的高校教师中,男性教师的平均月收入为5717元,高于女性教师(5240元)9个百分点。

教师职称/职位的不同对于月收入影响较大,不同职称教师之间的月收入差距明显。调查显示,教授(本科:7947元,高职高专:7305元)和副教授(本科:6262元,高职高专:5805元)月收入较高,讲师(本科:5011元,高职高专:4646元)和助教(本科:4130元,高职高专:3786元)的月收入则低于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月收入(5169元)。

收入整体偏低是教师对月收入不满意的主因

通过对被调查教师的深入分析发现,在对月收入不满意的教师群体中,教师职业“收入整体偏低”(71%)是教师对月收入不满意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造成教师对月收入不满意的原因还包括“收入增长与物价上涨幅度不匹配”(67%)和“绩效分配不公,多劳不能多得”(55%)。

曾有高校青年教师写给校长的辞职信在网上流传,直言房价和肉价不断上涨,可是自己的工资是“区区2500块大洋”,让读者心酸。那么青年教师的收入状况如何?

青年教师经济压力大,50%兼职增加收入

调查显示,青年教师平均月收入为4711元,低于教师总体平均月收入(5478元)767元。其中,男性青年教师的平均月收入为4876元,女性为4545元。被调查青年教师群体中大多数为“讲师”“助教”。

数据显示,68%的职称是讲师,23%的职称是助教,副教授(8%)和教授(1%)的比例较低。职称相对较低等因素造成该群体收入偏低的现状。

50.2%的本科青年教师和56.8%的高职高专青年教师有为增加个人收入而兼职的经历。

而在前段时间,网上也有一场高校青年教师晒工资单的行动,引发很多教师的晒单和感叹。地域、高校或学科不同,工资待遇不同,但他们都自嘲是“青椒”。这一五味杂陈的称呼,既指博士毕业不久刚工作,学术造诣尚不成熟,更指待遇和职称申请的苦辣。

不知上面所述是否和读者君所知道的情况相符,或许未必准确,但是能一定程度上反应当前水平。

而当我们将话题转到当下任谁安身立命都难以绕开的话题——“房子”时,我们只能概括为:并不能说青椒面对房子时的压力比其他人还要更大,但是也好不到哪去。

青椒的课时费有无与高低因学校不同而不同,但总体收入如前所述水平大致如许,一样要安居而后乐业、一样要考虑首付、按揭、孩子上学。曾几何时大量以“xx院博士后放弃北上广户口毅然返回二三线城市”为题的文章挣得了不知多少十万+的阅读量和披沥肺腑苦衷的慷慨留言,其中艰辛未必千人一面、也未必像那些文章所吐槽的那么苦不堪言,但压力是真实存在的。青椒,其实不易。

中国人民高校教育学院教授李立国曾指出:“与国际同行相比,我国高校教师待遇总体偏低,学校运行经费中用于人力开支的比例偏低。”而青年教师作为拥有高学历的知识型工作者,收入偏低可能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和投入程度。

关于“课”与“活”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教师工作生活的主旋律。而与这两项直接相关的另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职称”。职称的分量,所起到对教师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多少教师为了这两个字苦苦奔波上下求索,然而围城里的很多事并不是简单的“付出一定就有收获”这么简单的逻辑能概括的。

教学,任重而道远,非常远

刚到高校的青年教师,首先就得搞好教学。教学是一个过程,包括备课、查资料、讲课。这一过程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简单就是弄懂教科书,把教科书的内容讲清楚,不用查额外的材料。复杂就是教科书是一本大杂烩,好的教科书少见,很多教科书存在内容上的雷同或拼凑,有时难免逻辑混乱、结构不合理、内容自相矛盾、条块分割、难以自圆其说等情况。把教科书讲得越好,越容易陷入自相矛盾的怪圈。一个好的青年教师,得具备对教科书去伪存真的能力,而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又未必能达到去伪存真的能力,这就可能会陷入讲好课需要扔掉教科书、扔掉教科书又讲不了课的矛盾当中。如果没有外在的监督,青年教师讲课好坏并没有太大的压力,可是各种教学评估,各种针对年轻人的讲 课大赛,各种讲课考核,各种针对年轻人的听课,使得年轻人不得不努力备好课,讲好课。否则来一个差评,几年也不得翻身。讲课的初始印象分是十分重要的,偏见往往在第一节讲课失败中形成。而自信的积累也需要良好的开局和激励。

在有些地方,年轻教师的课时或者很少,很少就影响评职称。或者很多,但很多也不会增加评职称的权重。年轻教师由于不能带硕士生或者博士生,如果再不上课,总体课时就不够。总课时不够,就影响评职称。年轻人就想尽办法要课时,多上课。青年教师周时数大都在十二课时以上,有的甚至一周达到二三十课时,课时完成了,年轻人也累了,能拿来看文献和搞科研的时间也少了。青年教师在读书和搞科研的黄金时期大都花费在教学上,等到有时间搞科研的时候,精力不允许,他们对科研本身也就失去了兴趣。一个在青年教师在这一时期如果没有形成搞科研的良好习惯和学术思维,那么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或许搞科研也比较吃力了。毕竟搞科研的过程是长期的学术积累的过程,由年轻到退休,学术积累最好还是维持一个好的节奏。

科研,道阻且长,又阻又长

科研是教师学术生命的体现,科研是评职称的核心指标。科研包括发表论文、成果转化、申报和完成课题以及学术交流。

例如文科发表论文都要求发表在核心期刊、CSSCI、SSCI期刊,各高校还采取了土政策,在核心期刊和CSSCI的基础上,又规定了A类、B 类、C类期刊,只有在这样的期刊发表论文,才能评上职称。

而对于理工科青椒来说,NSC(Nature, Science, Cell)及其子刊有时真的是鲤鱼想跃的拿到龙门,这个龙门却真不是一般的高;理工科类主要以所发表论文的期刊影响因子为主要标准,另外还会以是否被SCI收录作为次一级的标准,在层次较低的高校和院所主要以是否被SCI收录作为主要参考另外就是是否核心期刊(也分中文核心和英文核心),而层次更高的主要以论文的影响因子评判。

对于大部分年轻教师来说,发表论文已属不易,发表在顶级期刊更是难上加难。有的教师为了发表论文,还得自掏版面费。现在的版面费,一般的期刊都在千元以上,重点期刊都在上万甚至几万元以上。如果通过中介发文章,那就是天价论文,发表一篇论文就有可能花费青年教师半年的工资。即使这样,论文也不是写完就能发的,写得再好发的可能性也少,好的杂志还是需要有一定名气的作者来支撑门面的。有的年轻教师甚至几年也发表不了一篇核心期刊的论文,高校因此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群体,不写论文、不评职称、心甘情愿当终身讲师或终身副教授,这样的年轻教师在国家有关规定的追压下,就有面临着下岗或转岗的风险。

对于青年教师来说,科研与写论文本身应该是统一的。论文是科研的结果和标志。但实际上,很多情况下科研与学论文是分离或脱离的。写论文只是为了评职称,评职称才不得不写论文。为了写论文而评职称,一旦评上副教授甚至教授,论文生涯也就结束。可这又哪里能算是教师的责任。真心替他们感到委屈和不甘。

申报和完成课题也是科研和评职称的重要组成部分。课题有地市级课题、省部级课题和国家级课题,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专项课题。无论何种课题,都需要有前期的研究成果,有了前期的研究成果之后,申报课题有时还得需要拉关系,走后门。青年教师在很少有论文发表、很少有前期的研究成果、还没有形成学术关系的情况下,申报课题的难度可想而知。为了鼓励年轻教师申报课题、提高年轻教师搞科研的积极性,有一些为年轻教师量身打造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但是对于更广大的青年教师来说,仍是不够。申报年年有,但未必年年中,青椒只能年复一年锲而不舍。

学术交流也是评职称的必备条件。学术交流的好处在于了解学术前沿、学术动态、形成学术交流圈子、形成学术交流氛围,为搞科研发论文打下良好的人际基础。问题在于,开会的钱从哪里来,有的学校条件好,开会的钱由学校给报销,有的学校条件不好,开会的钱自己掏腰包,在后一种情况下,很多年轻教师就会选择放弃开会。如果学校规定必然得参加学术交流,否则不能评职称,年轻教师就得自己花钱开会。在这种情况下,青椒们本就不丰的腰包就又要瘦身了。

当然,在很多条件优越、或者稍好一些的高校,青椒的机会、待遇、科研条件和环境还是很值得称道的,但的确有些高校的科研条件相对还是落后一些,会自然的让人用脚投票。从前一段时间“双一流”引起的高校挖人大战中可见一斑。

关于“假期”

这个话题稍微轻松一些了。教师这一职业最受人羡慕的福利或许就是寒暑假了,不过由于科研压力和岗位特点,不是所有教师都有机会享受寒暑假。上文提到的调查显示,84%的青年教师有“带薪寒暑假”。体检(64%)和学习培训(50%)也是青年教师享受比例较高的福利。

至于教师节,很多学校并不会给老师单独放假,但是相应的活动还是会有的。

本文由科猫平台编创,内容来源于易科学,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猫APP(SciMall)于今年5月25日上线,是中国科协为全国8100万科技工作者打造的智能、便捷、有效、安全的一站式服务的综合社区,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社交服务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