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肉中的“白色恐怖”——激素


说到激素很多人会闻风丧胆,但是,我们怕它,不见得它会远离我们。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肉类在日常饮食中的比重也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只是近年来水猪肉、瘦肉精等安全事件的发生,暴露了肉类加工环节的安全问题。滥用食品添加剂、掺杂、掺假在一些规模较小且卫生条件不达标的企业时有发生。广大消费者开始越来越关注肉类安全问题,比如在饲养环节是否添加违禁药物及添加剂,动物疾病有没有及时防疫等等问题。而肉类中是否含有激素更是成为消费者所关注的首要问题。

有些商家为了促销甚至打出了“无激素”的招牌,其实我们经常吃的肉,其内是含有激素的,激素并不是完全有害的。这些激素中既有对我们人体有益的激素,也有对身体有害的激素,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激素的好与坏。

在我们经常食用的肉类中存在的激素可分为三种:含氮类激素、类固醇类激素、和固醇类激素。其中最为常见的肉中激素是各种含氮类激素,如生长激素、催产素、胰岛素、抗利尿激素、促性腺激素、促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等,这些含氮类激素是我们最为常见、耳熟能详的激素。含氮类激素在人体内少量使用可以辅助治疗我们身体中不同组织,不同器官,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的生理作用;同时含氮类激素还可以通过胃液中的盐酸变性,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可以分解成多肽,进入肠道后被胰蛋白酶,肠蛋白酶以及各种多肽酶分解成各种氨基酸,最后在小肠被肠壁经过继发性主动运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再合成其他蛋白质才能被人体所吸收利用。也就是说含氮类激素进入我们人体后,经过一系列的分解吸收后原有的功能就那么明显了。如胰岛素,大家都知道胰岛素是体外注射的,其原因就是因为胰岛素进入体内后会被消化分解。

固醇类激素多数是性激素,同时这种激素国家也是明令禁止加入到动物饲料中的,这种激素通常会残留在动物的性器官中,如果大量食用含有性激素的动物器官,固醇类激素的过量摄入就会对身体健康带来危害。

为了促进动物的生长,在现代畜牧业中常常被用到激素如糖皮质激素。它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一种 ,属类固醇化合物。糖皮质激素可分为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及人工合成的糖皮质激素 ,由于具有解热、抗炎和抗过敏的作用 ,合成类糖皮质激素又作为一种畜牧业生产中常用的药物使用。

肉类食品中是否含有激素以及所含有的激素是否对人体健康有所伤害?这些问题一直都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问题。就如曾经发生的有关“瘦肉精”的报道,引起了消费者一阵不小的风波。因为在2002年的时候,“瘦肉精”被国家列为牲畜类养殖行业(尤其是猪的养殖过程中)明令禁止在饲料中添加的违禁药物,如果有企业在饲料中添加量超标的话,那么牲畜肉中肯定会有激素“瘦肉精”的残留。

国家明令禁止的“瘦肉精”——沙丁胺醇,沙丁胺醇少量使用,是一种对于治疗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痉挛、肺气肿等具有良好的药效辅助治疗剂。但是,一些有心的商家打起了歪主意,沙丁胺醇如果在猪的养殖过程中使用,在猪出栏的时候,其瘦肉率会大大提高,因此沙丁胺醇被称之为“瘦肉精”。

然而,如果人体大量摄入沙丁胺醇轻则引起心悸、头疼,重则可引起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影响人体健康。正在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如果经常食用性激素含量过多的动物性器官,如乙烯雌酚,将会造成儿童性早熟现象的发生。

由此看来,肉类中对人体健康有威胁的激素,就是动物生长过程中人为添加的激素。我们在选购肉类食品时,尽量去大型商场购买合格产品。这些经检疫部门检验检疫的猪肉,抗生素、激素等残留不会超标。肉中激素是我们不可避免的,所以认清误区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