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君主是西周太伯后裔吗?

春秋末期,长江下游出现一个诸侯国,此后多次北上争霸,它就是吴国。关于吴国的开创者,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吴太伯世家》说得很清楚。

据《史记》载:太伯(古代“太”通“泰”,因此又叫泰伯)和其弟仲雍,都是周太王之子,季历的兄长。两人为成全父亲想传位于季历的愿望,出走南方荆蛮,文身断发,创建吴国。“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史记?吴太伯世家》)

季历被立为继承人,其子昌就是有名的周文王,在周文王手里奠定了灭商兴周的基础。

太伯死后,传位于弟仲雍。

至仲雍的第四代孙周章时,周武王灭商,分封诸侯,“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史记?吴太伯世家》)。司马迁曾说:“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

此外,司马迁认为,地处南方的长江下游的吴,是所有诸侯国中资历最深的西周姬姓同姓国,于是在《史记》中将吴太伯列为世家第一。

据很多地方志记载,如《吴地记》载:“太伯居梅里,在阖闾城(苏州)北五十里许。”《后汉书?郡国志》刘昭注:“无锡县东,皇山有太伯家,民世修敬焉。去墓十里有旧宅,井犹存。”唐《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无锡县》“东三十九里有梅里山,吴太伯葬处”。皇山、梅里山,即无锡县鸿山,梅里即是离鸿山不远的梅村,至今那里还有太伯庙,太伯墓。

不过,清代崔述就对太伯出走吴国持反对意见。至现代童书业在其《春秋左传研究》里认为“大伯(太伯)、虞仲皆虞国之初祖,大伯、虞仲所奔为山西之虞,而非‘荆蛮’或江苏之吴”。

可见,太伯和仲雍出走南方确有其事,只不过问题是司马迁“荆蛮句吴”这个地方到底在哪里呢?是不是就是吴国这个地方?

《左传》载:“鲁哀公十二年夏五月,昭夫人孟子卒。昭公娶于吴,故不书姓。死不赴,故不称夫人。不反哭,故言不葬小君。孔子与吊,适季氏。季氏不絻,放绖而拜。”

大意是说鲁昭公因娶了吴女吴孟子被国人广为诟病。原来当时宗族同姓是不能婚配的,触犯了礼教。

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吴国是广泛被承认的姬姓国。

除了史书记载,还有实物证明。

1954年在江苏丹徒县烟墩山出土了12件西周青铜器。其中一件《宜侯矢簋》腹内底上有长达120 多字的铭文。铭文提到虞侯矢改封到宜,再北邗国也是姬姓封国,说明西周前期有能力将手伸到淮河长江下游地区。

太伯、仲雍奔吴确有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