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我的科学家!"中国诺奖"揭晓,竟还有个"80后"

2017年9月9日下午2点,被誉为中国诺贝尔奖的“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揭晓:清华大学教授、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北京大学“80后”教授许晨阳分别获得“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奖金各为100万美元。

施一公、潘建伟、徐晨阳。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去年的未来科学大奖,两位得主分别是生命科学奖得主香港大学教授卢煜明、物质科学奖得主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

今年除“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还增添了“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旨在奖励在大中华区取得重要原创成果的科学家。

今年的三位获奖者,他们为什么获奖?

生命科学奖:施一公

施一公 资料图。孙权 摄

施一公,1967年生于中国河南,1995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任教。现为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副校长。

获奖理由:

表彰他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体这一关键复合物的结构,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层面机理的重大贡献。

施一公不仅在剪接体结构、膜蛋白结构与功能等领域做出一流工作,同时也吸引大批优秀人才回国,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甚至国内生命科学领域的快速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其带领的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团队,做出了世界一流的科研工作,结构生物学也成为当下中国引领世界的、为数不多的基础科学领域之一。

施一公曾获得多个重要奖项和荣誉,2013年,施一公获爱明诺夫奖,2016年,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2013年,施一公先后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

物质科学奖:潘建伟

潘建伟 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潘建伟,1970年3月生于中国浙江,199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1995年获该校理论物理硕士学位,1999年获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实验物理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

获奖理由:

奖励他在量子光学技术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使基于量子密钥分发的安全通信成为现实可能。

潘建伟教授和他的合作者1997年最早开始从事量子态的隐形传输,这实际上是拉开了量子通信研究的一个序幕。回国后他带领团队,把国家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方面,从追随者变成了引领者。

潘建伟曾获杰出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奥地利科学院Erich Schmid奖、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励。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许晨阳

许晨阳 资料图。来源:中国青年报

许晨阳,1981年出生于重庆,2003年北京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2008年获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博士,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现为北京大学国际数学中心教授。

获奖理由:

表彰他在双有理代数几何学上作出的极其深刻的贡献。

许晨阳主要从事基础数学核心领域代数几何方向的研究,他是国内代数几何方向的领军数学家。

普渡大学数学系助理教授李驰曾评价许晨阳,说他像是“搜索引擎”,对自己的领域研究很深入,可以搜索到很多别人没想到的东西,从而推进问题的研究。

未来科学大奖是个什么奖?

未来科学大奖成立于2016年,是中国大陆第一个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

作为一年一届的奖项,未来科学大奖的颁奖对象不限国籍,但需要是在大中华地区(包含中国大陆地区、香港、澳门及台湾)完成研究的科学家,且研究要具备原创性、长期重要性和巨大的国际影响。

未来科学大奖在2016年诞生时设置了“生命科学奖”和“物质科学奖”两个奖项。首届大奖一出世就获得了业界极高评价,为鼓励在数学和计算机领域的科学成果,在2016年底的颁奖典礼上宣布增设“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未来科学大奖官网截图。来源:中国新闻网

未来科学大奖如何评选产生?

据未来大奖秘书长武红女士介绍,未来科学大奖采取提名邀约制以及国际同行评议制度。候选人由科学委员会邀请的提名人提名产生,不接受个人申请与社会推荐。科学委员会的成员不参与提名,在任职期间及其后两年,也不能被提名,以保证大奖的公正与公平;国际同行评议,是科学评价的重要方式,公正高效的同行评议是保证科学质量的基础,更是代表了未来科学大奖的高水准。

今年,由于增设了“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也由去年的9人增加至15人。新增委员均由现任委员提名、投票产生。目前,生命科学领域委员由何川、骆利群、饶毅、王晓东、谢晓亮担任;物质科学领域委员由丁洪、季向东、文小刚、杨培东、余金权担任;数学与计算机领域委员由李飞飞、李凯、励建书、田刚、夏志宏担任。

转发祝贺!厉害了,中国科学家!为你们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