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网络上关于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功绩的说法中,最知名的可能就是“改变了日军进攻方向,进而增加了日军进攻难度”的说法了。这个说法粗一看似乎有点道理,因为历史上的日军确实在淞沪会战后开始了“自东向西”的侵略,而且众所周知,抗日战争是以中国军民坚持到了日本投降为结局的。于是这种说法似乎就更有说服力了,就连百度百科上也采信了这种说法。那么,果真如此吗?
▲蒋介石
有关这个说法的问题其实就是以下两点:第一,日军自东向西进攻是因为正面战场的“诱导”吗?第二,日军自东向西的进攻真的很困难吗?
▲正面战场的中国军队
要搞清楚第一个问题,其实并不复杂。因为如果真的存在如此一个战略上的宏大计划,那么一定会留下明确的记载,并收录进各种有关抗战的历史文献或论著中。有关“国军改变日军进攻方向”的说法,还真的可以在由蒋纬国主编的《国民革命战史:抗日御侮》看到明确的提法。
▲《抗日御侮》书影
该书中将日军攻占上海、占领南京称之为“蒋委员长之卓越指导”,而将日军的侵攻描绘为“在野战战略上犯下最大错误”。据说在《蒋介石日记》中,也能找到类似的说法,不过日记中最早的说法是要将日军的注意力从“陇海线”转移到上海,以保证苏联的援助能到达,后来才出现了将日军吸引到华东的说法。
▲蒋介石日记
虽然在蒋氏父子的言论中,“主动改变日军攻向”言之凿凿,但如果仔细分析有关作战计划,便会发现这说法更像是事后的辩护。因为当时蒋介石颁发给上海驻军的命令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手段,于规定同一时间内,将敌在我国华中地区以非法所强占之各据点实力扑灭之。”这是一道要求军队迅速肃清上海附近日军的命令,而执行这一命令的,也只有三个师加上海当地的警备部队,行动规模并不大。如果蒋真的有吸引大量日军的打算,那么不可能只在上海集结这么一点部队。
▲作战中的中国军队
根据现存的档案来看,华北地区才是蒋试图吸引日军去进攻的地区。根据蒋介石于1937年8月20日即淞沪会战爆发后颁布的《国军战争指导方案》中的记载,蒋对处于华北的第一战区的命令是:“近迫该当面之敌,实行柔性之攻击,以吸引其主力,俾我第二第三战区之作战,得从容展布。但如敌军企图真面目与我决战时,则应毅然尽全力以防制之。”也就是说,日军主力进攻以上海、南京等华中发达地区,其实是蒋介石极力避免的。
▲坚守卢沟桥的中国军队
相比蒋介石的“小打小闹”,日军在上海的调兵遣将则明显兴师动众得多。早在“七七事变”爆发后不久,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清中将就建议“为制中国之死命,须以控制上海、南京为要着”。12日,日陆军省决定动员30万兵力分赴上海与青岛。
▲淞沪会战中的日本海军陆战队
结合前述种种事实可以知道,所谓“改变日军进攻方向”并不存在。一方面正面战场方面没有主动的意识,更没有实际的计划如此行事;二来日军方面对于“自东向西”发动侵攻早有计划,根本不需要正面战场的“诱导”。进攻上海这个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重镇是日军的既定计划,并且在淞沪会战爆发前就已经着手准备。第一个问题解释清楚了,那么接下来第二个问题:日军“自东向西”进攻真的很困难吗?答案恐怕也是否定的。
▲进攻上海的日军
众所周知,中国的地势呈西高东低的三级阶梯状,这种地形决定了中国的大江大河都是东西走向,而大江大河往往就是一条重要的水上交通路线。宽阔的江河不仅能够灌溉两岸田地,也能走航行大船进行运输,所以自古就有“水能聚财”的说法。也因为江河的交通功能,所以自古以来,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往往会在没有河流的地方开凿运河,以加强当地的交通水平。而不巧的是,作为民国经济中心的上海,就处于长江出海口以南。而长江还有一个别名——黄金水道。
▲中国地形图,和抗战时的沦陷区进行对比,会发现有意思的结果
那么长江两岸有没有什么险峻之处可供扼守呢?答案依然是:没有。长江沿岸,是被称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宽阔平原,直到巫山东麓才有所改变。而上海最终的失陷,也和长江沿岸的这种地形有关。因为地处平原,所以沿岸可供日军登陆的地点极多,令人防不胜防。
▲淞沪会战中的日军
陆上如此,那么水上有没有什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方呢?确实有,那就是长江流经此处最为狭窄的江阴了。淞沪会战前,国军本意图在此来个“突然袭击”,命令船舶在此自沉形成“封锁线”,封锁长江上游的日舰。但不料情报泄露,日舰得以逃脱。事后,因为江阴的险要地势和中日两国的海军对比,国民党上层还是决定沉船封江,于是在8月12日,数艘中老年各国战舰船舶于江中自沉,“江阴封锁线”得以筑成。但是这条封锁线没能起到太大的作用,因为日军最终从陆路攻克了南京。1937年年底,日军花费七天七夜,打通了江阴封锁线。
▲长江下游沿线地图
突破了江阴,日军从此得以纵横长江沿岸。1938年6月,在日本海军舰船的支援下,日军朝武汉进发。一路上日均因为是水陆并进,所以行进速度很快,结果经过四个多月的作战,日军占领武汉,集结一百多万军队的国民党军损失惨重,被迫撤退。在整个作战的过程中,日军不断凭借长江水道急速进兵,作战记录中充满了使用战舰、汽艇等水上武器和运载工具的记载。
▲武汉会战地图
而武汉会战的结果也是令人震惊。110万左右的中国军队在面对30万日军时,虽不是一触即溃,但也是乏善可陈,败多胜少,更与同年初进行的徐州会战在战绩上大相迳。这其中中国军队在一个利于敌而不利于我的地区与日军展开大战应是重要原因。
▲向武汉侵攻的日军
仔细看抗战时期日军侵占地区的地图也能看出,关内的侵华日军在水路交通发达的地区往往能建立较为严密的反动统治,而在水路交通不发达甚至连陆路交通也不发达的地方例如华北地区,建立的统治就十分薄弱。即使到了抗战后期,华北地区的抗日武装对日军展开大反攻的时候,盘踞在水路交通发达地区例如上海、南京、武汉等地的日军依旧能牢牢控制当地,直到中国军队前来接管、受降才彻底放下武器。
▲以关内而言,日军在水路交通发达的地区的反动统治最为牢固
综上所述,所谓正面战场“引诱日军改变进攻方向利于抗战”的说法,不仅和事实不符,而且在逻辑上极为荒谬。一来当时日军早就有“自东向西”进攻中国的打算;二来“自东向西”进攻中国十分便于利用中国东西走向的河流,更降低了侵略的难度;三来,华中地区是当时中国的经济核心地区,在这一地区开战,无疑会导致经济上的极大损失。而相信这种说法的人,如果仔细思考尚不能想到其中的荒谬之处,那么真该去补习一下地理常识了。
▲晚年的蒋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