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北京新高考改革将带来哪方面改变?

开学了,与往年不同,今年步入高一的同学,正式进入高考改革,新的学期,新高考改革方案会给新学期带来哪些变化,有哪些是需要孩子和家长着重注意的呢?高考圈小编给大家梳理了一下,至少这两方面的改变是需要我们关注的。

不分文理,选科走班

新学期最大的政策变化就是,北京进入高考综合改革实施阶段。

作为北京市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配套文件,《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和《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9月起从2017级高一学生开始实行。今年的高一新生将是新高考的首批考生。

新高考不再分文理,根据改革方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所设定的科目均列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考试设置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13门科目。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当年参加高考的考生,除语文、数学、外语必考外,还要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中自选3门参加考试。

目前,多校新高一都开齐了“学业水平考试”所有科目课程。为了方便分层教学,不少学校采取了走班教学的新形式。最早第一学期末,新高一将开始“选科”,教学难度也将随之增加。

高校录取参考综合素质

根据改革方案,综合素质评价包含思想品德、学业成就、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

为了保证其评价真实可信,学校每学期对计划提交给高校的事实材料和活动记录进行审核,并通过“综评平台”在校内公示,公示期不少于5个工作日。区教委每年抽查学校比例不少于25%。同时,还要建立申诉制度,学生、家长、教师等如对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内容存有异议,可向学校举报或申诉,学校及时将审核结果告知举报人或申诉人;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于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出现的违规、违背诚信的情况,要及时纠正,对有关责任人按照相关规定严肃处理。

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将提供给高校作为招生参考。从2020年起,在市属高校探索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招生改革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高考改革的变化使得学校、学生都要做出调整,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自我分析,自我管理,学会规划,而学校则应该在教师教学、选科配套措施上有所准备,要帮助引导学生做好生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