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的大总统,并不大,还有总理和内阁牵制。
袁世凯当了大总统,组织开个会,来自不同派系的官员,说好8点,9点依然见不到人,勉强来了,也在聊天吵架,一次这样,两次这样,事情办不了,很麻烦。
刘邦也遇到同样的情况,兄弟们在会议室大呼小叫,一言不合,拔出刀砍柱子。
解决办法是用叔孙通制定了一套礼仪,烘托出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赵匡胤干脆把宰相的座位撤了,让他站着说话。
从旧时代走来的袁世凯,职业军人,讲究秩序和效率,内心也动起了效仿老刘、老赵的心思。
国民党议员在国会占据多数席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反对袁世凯。
第一次开会,干什么?先定自己的待遇,500元。
看起来,很高尚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谋私利,才500元。
但根据现在的物价折算,这笔钱,相当于20万,注意,月薪,不包括其他杂费。
在一穷二白、民生凋敝、老百姓穷得吃不上饭、穿不起裤子的民国,这群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怎么快乐再说。
那时,战乱四起,兵匪横行,各种政治势力争权夺利,大家日子并不好过。
民国最初几年,与清朝相比,尤其是与洋务运动时期,与1903-1911年“新政” 相比、无论社会治安、生活水平、经济发展状况、政治清明程度、政局稳定方面,都差很多。
春江水暖鸭先知,老百姓对细微的痛苦感受最直接, 这最初几年,日子不如清朝,竟怀念起以前的皇权起来。几千年的封建帝王制度,一下子没了,有些人思想上还转不过来。
竟然怀念起皇帝来了。民主共和了,大街上抓人剪辫子,有些人抵死不从,痛哭流涕。
张勋抓住这点,带着几千人,轻而易举搞复辟,他的军队进北京城时,竟然是满大街的龙旗,市民热烈欢迎他们。
经过800多年的王制、2000多年的帝制,中央集权已经根深蒂固,民主共和这种玩法,比较时尚和新颖,像巴黎时装周传来的新款毛呢大衣,既光鲜又靓丽。
即使几十年后,蒋介石实现国家名义上的统一,也不敢、也无力直接搞民主共和,他规划了军政、训政,逐渐接近宪政的漫长道路。
作为那个时代最有实力、最具眼光的伟大人物,袁世凯一定知道“得虚名处实祸”的道理,但各方势力角逐,战乱后的民不聊生,袁世凯内心也开始倾向于走英国道路。
他开始觉得,从朝堂到乡土,国家确实需要一个类似于皇帝的权威。
英国、日本搞君主立宪。一个世界头号强国,一个亚洲头号强国,让袁世凯的内心无比憧憬,以及身边阴谋家的不断怂恿:我们也来君主立宪,弄一个皇帝,事情可能好办一些。
至于后来,大家一致反对袁世凯,原因不一定在称帝本身,而是各方实力派,有了争权夺利的口实,借反对袁世凯为名目,保持和扩展自己的私权。
如今,法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无比尊敬拿破仑。拿破仑同样加冕,当了资产阶级的皇帝。法国当年的形势,比清末的中国,简单太多了。
谁也不能最终知道袁世凯的内心究竟怎么想,或许他真的向往至高无上的皇权,或是种种原因不断翻滚中和,让他走了这么一步。这就是历史的魅力。
但抛开一切,值得一提的是,袁世凯去世后,那个时代唯一能震慑天下、掌控大局的力量瞬间消失,中国进入了军阀割据、混乱不堪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