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与运气之间会有联系吗?听起来好像跟那句“爱笑的女生,运气都不会太差”一样有点荒谬。
作者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俨然被铺天盖地的文章、图片淹没,甚至有人出了一本名叫《越努力,越幸运》的书来教大家朝哪儿努力。但是看来看去,都没有看到这一说法的确切来源和理论支撑,好像大家都愿意被这么一种积极、温馨、激励人的氛围包围着。然而,本文希望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努力程度与运气之间是不是可能存在联系。
心理学中的“努力”
心理学中的“努力”是什么?较为贴切的是“投入(engagement)”。在工作领域,“工作投入”被定义为“组织成员控制自我以使自我与工作角色相结合”1,是员工的一种持续的、充满积极情感的状态,其特征为活力(vigor)、奉献(dedication)和专注(absorption)2。在学习领域,也有与之相对应的“学习投入”概念。在其他领域中,我们也探讨“刻意训练(deliberate practice)”这一理论,用以解释不同领域专长(如高水平运动员或电子竞技者)的获得。这一理论认为,基因或天赋不能决定个体一生发展历程中所能获得的最终成就,专家杰出行为的重要特征是通过经验获得的3。
心理学是否相信“运气”?
那么,心理学是否也相信“运气”?诚然,心理学可能不会坦白谈论“运气”这个东西,而更多地是探讨一种行为——即将某一事件归为“运气所致”的倾向——外部的“归因”(与之相反的是将事件归为自身能力或其他主观因素)。
投入与归因的问题
虽然可能不太准确,但现在我们已将“越努力越幸运”化为了“越投入越容易做外部归因”的命题。那么它是不是能够成立?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因为众多研究表明,当一个人付出了越多的努力,投入越多,越倾向于将原因归为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在获得成功的时候(付出那么多,谁也不想随随便便说只是运气好吧?除非是为了谦虚。。。)。反之,在失败时人们却总是将原因归为运气不佳(不过这样容易忽视自己的问题,难以真正从自身找原因,获得真正提高)。
一项对266名中小学生的研究发现,学生的自我监控学习行为与成功归因内控分数成正比,即学习更自觉的学生多认为他们的成绩是靠自己努力取得的。而且,内部归因是人成熟之后进行归因的趋势,随年龄增长, 儿童做内部归因的概率加大4,5。还有研究调查了运动员对比赛结果的归因,不出意料,运动员胜利后总是将原因归为那些固定的(队伍实力)、可控的(训练方法得当)因素6。
当我们谈论运气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最后一个问题,当我们更加努力的时候,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可能不仅仅是好运气,我们最想要的是success。而付出了更多,更有可能会换回让人满意的回报,当此时被问及“你觉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时,可能有人会谦虚地笑笑说是“运气好”,其他人也可能会认为“他只是运气好罢了…”,但被问及真正原因,多半人还是会从自身总结——我的能力,我的付出,我的……嗯,颜值(当然颜值没那么可控)。
所以,努力和运气可能真的没什么关系。当别人觉得你是“lucky dog”,你可能需要知道自己不仅仅是“幸运”,因为只有能力的提高、技能的增强、时间的投入,才是你提升自己的,可延续的资本。
作者注:受作者能力限制,文章讨论深度有限,仅用作与读者探讨,欢迎发表意见和建议
参考资料
1 Kahn W A.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ofpersonal engagement and disengagement at work.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0, 33(4): 692~724
2 Schaufeli W B, Salanova M, González RomáV,et al.The measurement of engagement and burnout : Aconfirmative analyticapproach . Journal of HappinessStudies, 2002, 3: 71-92
3 Ericsson K A,Krampe R Th,Tesch-Romer,C. The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 PsychologicalReview,1993,100:363- 406
4 周勇,董奇. 学习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与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行为的关系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03:30-33+15
5 杨慧芳,刘金花. 高自控与低自控儿童的控制归因、自控期望比较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03:6-11
6 Grove, J. R., Hanrahan, S. J., & McInman, A.(1991). Success/failure bias in attributions across involvement categories insport.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Bulletin, 17(1),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