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苗若玖)
一战后隐形飞机开始诞生
自从飞机被应用于军事, 隐藏己方飞机的踪迹, 便成为军事强国追求的目标。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透明飞机”的尝试, 到现代战争中“无视”敌国防空网的隐形飞机, 飞机设计师们为了让空袭更具突然性而殚精竭虑。
1911~1912年间, 意大利与土耳其发生军事冲突。 在这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局部战争中, 意大利军队的飞机执行了侦察和轰炸任务, 成为飞机参战的开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 各个参战国都迅速装备了大量的飞机, 空中战斗很快成为厮杀的一部分。
从透明飞机到雷达隐形飞机
在那个雷达尚未发明的时代,想要发现敌机通常只能依靠地面瞭望哨或者空中力量的目视侦察。德国的飞机设计者认为,如果让飞机的大部分结构成为透明的,就有可能迷惑敌人的眼睛,于是,他们改装了几架使用透明赛璐珞蒙皮的飞机,以验证这一设想。不过,这些飞机在实验中的表现并不出色,因为飞机在空战中随时可能进行复杂的机动,机翼、机身与阳光的夹角也会随之不断发生变化。在某些特定角度,赛璐珞会强烈地反射阳光,使透明飞机变得更为显眼。
于是,人们开始转变思路,运用色彩伪装飞机,根据战场环境为飞机设计特殊的涂装,让位于空中和地面的敌人都不易发现。现代空军广泛使用的 “空优涂装” ,其实也是这种思路的延伸。
20世纪30年代中期,最早的雷达出现了。由于当时欧洲已经在酝酿新的世界大战,因此雷达迅速被投入实战部署,以便及早发现敌军的进攻。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雷达都是探测敌机的利器。不过, 在战争末期,德国人意外发现, 他们正在研发中的Ho-229(也被写作Go-229)战斗轰炸机,不易被雷达探测到。Ho-229采用独特的飞翼布局, 而且因为当时德国濒临战败,物资匮乏, 机身大部分以木材制成。这两项特点,使它意外地获得了一定的对雷达隐形性能。不过,这种飞机还没有装备部队,德国就已经战败;而且,飞翼式飞机的飞行控制,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航空技术可以解决的。
直到半个世纪之后,以现代航空技术武装的飞翼式隐形轰炸机B-2,方才正式装备美国军队。B-2的雷达隐形性能 ,依靠的是飞翼布局和喷涂在机体表面的特殊材料,以及特殊设计的发动机和喷气口。这些措施可以让B-2有效地吸收雷达波,并隐藏自身的红外线特征,使庞大的轰炸机足以和一只普通的鹰混淆。
在B-2之前入役的F-117A隐形攻击机, 则采用了另一种躲避雷达和红外线探测的思路,它利用由计算机设计出的多个小平面组成的机身,令敌军雷达接收到混乱的回波。而在F-117A入役大约10年之后, 捷克的 “维拉” 系列无源雷达系统, 就已经具有了探测它的能力。到2008年,美国退役了所有的F-117A。F-117A的接替者是同样具有隐形能力的F-22战斗机和F-35战斗/攻击机。它们采取了不易反射雷达波的外形、吸收雷达波的涂料,以及先进的电子对抗设备,实现了不被敌军雷达探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