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中之龙”辛弃疾: 拳拳报国之心, 殷殷爱国之情

当一位满腹报国壮志,全心救国情怀的英雄人物登临当年的历史遗迹的时候,心潮澎湃的同时可能会产生无限的兴亡之叹,盛衰之惑与沧桑之感。他们在缅怀古人的同时也许会在对当今的世事无法很好地理解与接受,在伤感自己年华老去,垂垂老矣的同时,不免会对不求上进,不能够励精图治的朝廷产生厌恶,以及想要控诉的激愤。面对着歌舞升平,醉生梦死,花天酒地的那些统治者,他们满怀义愤,可是不能使那昏庸的统治者清醒过来,使他走出狭小的温柔乡,胸怀韬略地走向战场,以大无畏的精神振奋士气,激励他们勇往直前,永不服输。

可是残酷的现实往往会将他们的热情重重拍在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荒芜沙滩之上,于是他们只能空怀着满腔的殷殷爱国之情与拳拳报国之志,独对波云诡谲的历史风云,以纵横捭阖,力挽狂澜的雄姿去抒发自己的感慨,来排遣自己无处施展才能的苦痛与难以运用才学的忧愁。其中,辛弃疾正是这样一位英雄人物,他的不屈奋斗与不停呐喊显示了他的铮铮铁骨。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辛弃疾《木兰花慢 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当作者在席上送别张仲固前往汉中之地时,胸怀万丈豪情的他把自己置身于当时刘邦开创自己的大业的人生起点,“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当时李纲等主战派官员提出在此地建立行都,出击金军,这正合当时一心想要收复故土的辛弃疾的愿望,所以用这篇慷慨激昂的词作来抒发自己的满怀豪气。从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的英雄往事与坦荡情怀,“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那时的刘邦礼贤下士,萧何追回韩信之后,刘邦重用他并且对他言听计从,最后成就一番霸业。

可是反观当时的南宋朝廷,“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丝毫没有这种气魄与担当,更没有全力使用自己的资源与权威来尊重并且重用人才,辛弃疾为此万分痛心,他写的《美琴十论》等治国良策也被搁置许久,却是无可奈何,所有的努力都无济于事,始终没有让沉醉在风花雪月,歌舞升平的美梦中的南宋君臣醒来,最后含恨而逝,终于那个腐朽透顶的南宋朝廷斯文扫地,分崩离析,落得个国破人亡的下场,终于为其偏安一隅与醉生梦死买单。“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当时那些原本生活在北方,过着散居的游牧生活的民族如今在北方故土上肆无忌惮,骄横跋扈,不可一世,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强加于中原人民,中原人民苦不堪言,迫切希望得到宋朝政府的解救,无奈于都成了泡影,“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张良凭借自己的才华辅佐刘邦成就西汉大业,令人景仰不已,可惜也只是被“小试”,辛弃疾的微微讽刺之中其实在表达着自己不受重用的苦痛。“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同时这里作者面对自己的知己即将离开,内心霎时惜别难尽,不舍难言,“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当时的他已经接到了朝廷给他的去改任知隆兴府,兼江南西路安抚使命的委任,并且化用李商隐诗句“江涵秋影雁初飞”,等到张仲固到了汉中,此时的他也已经到了南昌之地了。

“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最后他因为非常不舍,竟然借助奇妙的幻想,让车轮生出四角,迫使张仲固无法离开而挽留他,这份真情也只有充满炙热情怀的辛弃疾能够写出来,这首词作也是一生为自己的爱国理想摇旗呐喊与激流勇进的辛弃疾所发出的铮铮誓言!

爱国壮志,雄心未泯,尽管一时受到阻遏,可是终究会流芳千古,辛弃疾这样的英雄人物终究会使人们永远铭记,激励着后世人不懈的奋斗与拼搏。

文 | 三度&青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