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骑兵最高记录!被隋炀帝浪费的96000名具装骑兵远征

南北朝时期,中国过去一直以轻装为主的弓骑兵也在甲骑具装的影响下开始了重装化。诸如公元352年,慕容鲜卑的庞大骑兵部队面对冉闵的军队时,其中央阵线5000名弓骑兵列成方阵发射箭矢,之后又用两翼骑兵包抄,击败了勇猛的冉闵。这显示了重型弓骑兵与重骑兵的配合战术模式。虽然原始记载是鲜卑骑兵“以铁索相连”,但这应该是一种在防御中维持队列的强制性临时手段。并不是之后传说中的所谓“连环马”,并且经现代历史学家的整理,证实这种显失逻辑的战术都是不存在的,包括后来金国的“铁浮屠”等也是如此。无论如何,这表明当时的鲜卑骑兵不仅是枪骑兵,其弓骑兵重装化非常明显,并开始在战斗中以静态的编队进行射击。

不仅是北朝,南朝的军队也有这种重装骑兵静态编队射击战术,而且还是拥有沉重马铠的具装骑兵。《宋书·蛮夷传》记载,宋军讨伐“沔北诸蛮”的时候,也是“以具装马夹射,大破之。”从整个战史来看,静态射击战术虽然较少于弓骑兵机动战术,但也不罕见。

如果使用弓骑兵机动战术与具装铁骑配合使用,那就会得当会产生巨大战果。诸如公元498年在邓城,北魏面对南齐军队时,首先“趣城东南,断慧景归路”,同时其它两支军队分别在城北和城东“交射城内”。

南齐军队在北魏军队的箭雨下撤退,“刘山阳与部曲数百人断后死战”。这时候北魏军出动了他们的王牌骑兵,“铠马百余匹突取山阳”,在北魏重型具装骑兵凶猛的突击下,刘山阳让部下射箭,但“不能禁”,且战且退。之后南齐军队的撤退逐步成为了败退,又遭到了断其归路的北魏骑兵的“夹路射之”,结果败退变成了崩溃。“南齐将领傅法宪被杀,死者相枕”。之后刘山阳手下生还的士兵都“众军恐惧”。

▲使用组合式马铠的南朝重骑兵复原图

从历史脉络上来看,北魏分裂成东魏与西魏,两者又逐渐演变为北周与北齐,之后北周灭亡北齐,在转变为隋后南下攻击陈朝,终于结束了200多年中国内部无休止的混乱与分裂的状态。之前已经定居的北魏王朝过去需要面对的柔然势力,也被新崛起的突厥人势力代替。统一的隋朝拥有强大的物资与人员储备,这使得帝国的步兵较南北朝时代多得多,但也依然保持了铁骑具装的传统与阵容。在面对突厥人数量庞大的骑兵时,隋军一般会采取与卫青漠北之战西路军类似的阵型,以战车为工事,步兵在外围掩护骑兵,而骑兵在内的战术。

但在有利的情况下,隋帝国依然可以利用自己的传统重骑兵优势,发动突击。隋朝统帅杨素在公元599年的灵州之战中,没有使用车阵,而是直接让骑兵列阵。对隋军骑兵实力判断失误的突厥军队随即发动全面突击,以为可以歼灭没有战车工事保护的隋军骑兵。杨素看见突厥骑兵阵型不整,命令隋军重骑兵给予迎击,自己带领后阵大军全线压上,重创突厥军,突厥统帅达头可汗也身负重伤。

▲中国具装铁甲重骑兵在冲锋

到了隋炀帝即位后,隋朝军队中的具装铁骑规模可能更为巨大。《隋书》中隋炀帝率领庞大的军队征讨北方的高句丽政权的时候可见一般。当时隋帝国骑兵共有二十四军,每军拥有“骑兵四十队。队百人置一纛。十队为团,团有偏将一人。第一团,皆青丝连明光甲、铁具装、青缨拂,建狻猊旗。第二团,绛丝连朱犀甲、兽文具装、赤缨拂,建貔貅旗。第三团,白丝连明光甲、铁具装、素缨拂,建辟邪旗。第四团,乌丝连玄犀甲、兽文具装、建缨拂,建六驳旗……”也就是说一支骑兵“军”拥有4000名具装骑兵,而整个远征军的具装骑兵达到了96000人的惊人数字。

前面提过“虎纹具装”即为皮甲马铠具装,因为唐人写隋书的时候要避讳“虎”字(唐高祖李渊祖父李虎的名讳),因此,这里“兽纹具装”等同于“虎纹具装”即也为皮甲具装。根据以上记载,这些隋朝骑兵,有一半是“铁具装”另一半是“兽纹具装”。也就是说,铁质马铠与皮质马铠的数量基本相当。且每一单独建制的团队,骑兵所披的铠甲、战马装备的具装铠的质料相同,而且色彩统一。也就是说,这支庞大数量出征的重骑兵几乎达到了“全部具装的状态”。文物学家往往感叹记载中光辉夺目达到具装顶峰的写照。从数量上说,可怕的96000名具装骑兵,即使同时代以具装骑兵闻名的拜占庭帝国或波斯萨珊帝国,也没有达到同样的高度。

▲500强盗成佛图中展现的当时北朝具装重骑兵形象

但从军事角度来看,这华美的外观却隐藏了令人惋惜的悲剧。这是隋帝国对于人员与装备的巨大浪费,以及愚蠢而铺张的军事布置。这些装备精良的士兵与战马,本应在智力正常的皇帝或将领手中得到妥当的分配,而不是以超巨型仪仗队的阵容,去一个地区为一名表演型人格极其强烈的君王,白白断送性命与军人的荣誉。

当然,具装骑兵是那个时代的军事核心,但绝非单一的强大兵种就等同于胜利。实际上,这种重骑兵的弱点也是较为明显的,具装重骑兵的冲锋速度较慢,不可能达成轻骑兵或是“快速重骑兵”(也就是人穿重甲而坐骑不披甲的骑兵)的突然性,因此需要这些骑兵来保护自己的侧翼与后方。毕竟在组成强力的冲击阵型向前所向披靡的同时,笨重的具装战马在密集阵型中转向不便,比一般的骑兵更需要保护侧翼与后方。

▲拥有近一体式马铠的南朝具装重骑兵形象

日后拜占庭10世纪的《军事学》从铁甲重骑兵的使用方法上也清楚阐述了它的弱点,“须派遣50名骑兵穿过铁甲重骑兵阵型两边的任意一边的间隔,并转移到铁甲重骑兵的右翼,另50名奔驰到铁甲重骑兵左边,让敌军远离他们的侧翼,以至于他们不能转移或者扰乱破坏铁甲重骑兵的冲锋。如果有大量的敌军攻击铁甲重骑兵的侧翼,那么给他们支援……”,且之后还要有骑兵作为后卫接应。

事实上,北魏时代,各方势力在作战的时候都很讲究各种骑兵们之间的配合。无论是中心弓骑兵静态射击,加两翼铁骑包抄;或是弓骑兵断敌归路,“交射城内”、“夹射之”,再以“铠马突击”都是各种骑兵之间良好配合的写照。在隋代早期,隋文帝或是他的将领们,在与突厥人的战争中,也讲究各兵种配合。

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主编原廓,作者龙语者。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