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武松的雪花镔铁双刀到底长啥样?

双持武器的技法在世界各国都并不罕见,但是欧洲的双剑的剑法是一长一短两把剑,而日本的二天一流也是一长一短两把刀。但在中国,双持武器大多都是一模一样的两把武器,虽然不算独树一帜,但也很有自己的特色。一般我们提起双持武器,大多想到的都是双刀,在中国传统武术中,确实也是双刀比双剑更为常见。人们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水浒传》中手持雪花镔铁双刀的行者武松。

《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武松自然只是小说虚构的人物。但是关于双刀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晋,《晋书?卷九十七?列传第六十七》:“自孙权以来,不朝中国。至武帝太康中,始来贡献。咸康二年,范逸死,奴文纂位。文,日南西卷县夷帅范椎奴也。尝牧牛涧中,获二鲤鱼,化成铁,用以为刀。刀成,乃对大石嶂而咒之曰:「鲤鱼变化,冶成双刀,石嶂破者,是有神灵。」进斫之,石即瓦解。文知其神,乃怀之。”

而在南北朝时期,北齐的著名文学家颜之推写过一本志怪小说《还冤记》,其中就有一个小故事中有使用双刀的描写:“河间国兵张鹿、经旷二人,相与谐善。晋太元十四年五月五曰,共升锺岭,坐于山椒。鹿酗酒失性,拔刀斩旷。旷母尔夕梦旷,自说为鹿所杀,投尸涧中,脱裈覆腹,寻觅之时,必难可得,当令裈飞起以示处也。

明晨追捕,一如所言。鹿知事露,欲规叛逸。出门辄见旷手执双刀,来拟其面,遂不得去。母其告官,鹿以伏辜。”由此可见双刀在我国出现的比较早了,但是早期的记载都是民间使用双刀,而在战场上使用双刀的有史可查的最早是南宋名将李显忠,《宋史?卷三百六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六》:“夏人以铁鹞子军来。显忠以所部拒之,驰挥双刀,所向披靡,夏兵大溃,杀死蹂践无虑万人,获马四万匹。”

此后用双刀的很多,更出了不少以“双刀”为绰号的名将。比如朱元璋部将王弼,记载“其先定远人,后徙临淮。善用双刀,号双刀王。”但是最早的双刀的刀法记载,是明代嘉靖年间唐顺之所纂辑的《武编》。在《武编》前集卷五中,有一篇专论双刀技术的文章。

这篇关于双刀技法的记载,主要是讲双刀如何对抗长棍乃至长枪。是一套对拆的套路技法,对手持长棍棒喂招,双刀具体如何应对。单从技法来说,都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实用技巧,并无什么花哨的表演套路。

如今流传下来的双刀技法就更多了,笔者由于小时候特别喜欢武松,很喜欢武松的那一对雪花镔铁双刀,所以也专门学习了双刀的武术技法,并且作为主修的兵器。宋代双刀到底模样如何已经不可考了,并且梁山好汉武松也只是一个虚构的小说人物。所以笔者只能参考现在流传下来的双刀形制专门订做了一对花纹钢双刀。

中国传统双刀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一对双刀都插在一个鞘中,这点笔者还未在其他国家的双持武器上见到过,应该可以算是中国独创的特色。这种一鞘双刀的携带方法来说,相对更加便携,若是腰两侧各挂一把刀,走路还是有些碍事,鞘会打腿。但是缺点就是出鞘就略慢,拔出刀后多出来一个两手分刀的动作。不过只要不是近距离偷袭,倒也不需要出鞘很快。无论是遇上盗匪或是敌军,起码的拔刀出鞘的时间并不紧张,当发现敌人后再出鞘分于双手,也还来得及。至于近距离偷袭的情况一般发生在室内较多,这种狭窄环境来说,也并不适合长刀的发挥。

这对双刀单把全长为90.3厘米,刃部长为69厘米,刀身最宽处为5.8厘米,刀身最窄处为4.4厘米,刃最厚处为0.6厘米。刀尖处开反刃,有利于刺击也可以调节重心,所以刀头看着较宽,但实际重心在护手前16厘米左右的地方,重心并不算太过靠前。以笔者个人来说挥舞起来并不费力。

中国双刀为了能够同放进一个鞘中,两把刀的护手是半圆形,这样插进鞘中两把刀的护手正好拼成一个圆形。而刀柄的横截面形状也是接近半圆形的,握在手中时靠近手心的一面较圆润,靠近手指的一面也就是两刀插进鞘中互相贴合的一面就较平,但是因为边缘打磨的比较圆润,在握持时手感并不比一般横截面为椭圆形的单刀握起来有什么不舒适的地方。反倒是较平的那一面卡在指关节处,感觉握起来更稳。

护手虽然只是半圆形,看起来比一般的圆盘护手少了近一半的保护面积,但实际上护手内侧部分本身就较少会用到,再加上双刀两刀互相配合,即便少了半边护手,但在实际对抗中影响并不大。

既然是仿照武松的雪花镔铁双刀,自然这对双刀的刃材选用的就是花纹钢了。因为古籍所描述的中的雪花纹具体是一种什么样的纹路现在已经不可考了。但至少可以肯定绝不是常见的流水纹,所以笔者这对双刀的花纹选择的是仿照乌兹钢大马士革的花纹制作的,这样大约更接近雪花的纹路。这对双刀淬火方式是水淬,并且只是刀刃沾水。上图中仔细看是可以看出刃部颜色与刀身有一条较为明显的线。那就是刃部局部淬火形成的马氏体结晶与刀身未完全淬火的珠光体组织的色差。这种局部热处理处理方法可以保证刀刃硬度较高,更为锋利,而刀身韧性较高,不易折断。

笔者这对双刀的刃部硬度根据测试就达到了59HRC,这在长刀中硬度已经算是相当高的了。并不是不能做更高,而是做更高的硬度就容易出现崩口,而这对双刀无论是砍铁钉或者是砍骨头,均未出伤刃的情况。这就能体现出刀匠师傅的经验,因为水冷速度快,可能在水里多沾一秒就有可能造成刀刃发脆,虽然纸面上看硬度更高,但是斩硬物的时候就容易崩口。一般我们说起局部热处理都是第一个想到日本的覆土烧刃技术,覆土烧刃技术虽然是日本独创的,但是局部热处理的技术并不止覆土烧刃一种。实际上局部热处理的技术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西汉刘胜墓出土的佩剑,刃部硬度高达HV900-1170(显微硬度),而芯部硬度保持在HV220-300,基本还是保持在原有未热处理时的硬度,可见当时的局部淬火技术非常成熟。

与欧洲长短剑与日本的长短刀中短的那把武器主防守,长的那把武器主进攻不同,中国传统双刀因为两把刀几乎一模一样,所以并没有一把刀专门用来防守的设定。虽然两把刀在战斗中一样是一把主攻一把主防,但并不固定,两把刀的攻防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变化更多也就让对手更加难以招架,但是也相对来说更难上手。所以中国传统的双刀练得好的一个照面就能解决对手。另外,想短打长只能依靠双持。而且在对抗缺乏远程和组织性的盗匪等对手的混战环境时,甚至可以在人群中利用走位和爆发力杀个几进几出,非常适合混战的情况。所以才说单刀看手、双刀看走。但是练的不到家,两手协调性不够,反而会两只手互相干扰,威力还不如拿一根木棍。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人渣啸西风,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