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 无论电影好坏, 真没必要因认同与否认争得面红耳赤

生活在新媒体时代,我们早就该清楚没有观点垄断思想垄断的世界了,喜欢不喜欢全是个人的事,我们没必要为了一件事的认同与否认争得面红耳赤,也没必要因为看破结果就放弃讨论和表态的乐趣。所以影评也是如此,不是为了说服谁、取悦谁,不过是看完电影和自己的一次对谈。

看《敦刻尔克》于我是一次心理和生理都不舒服的过程,不到两个小时的片长却看得我如坐针毡,从第二排看到倒数第二排,依旧看得我头晕、恶心、心悸,外加压抑、压迫,恨不得分分钟电影赶快结束。但是,观影的自然感不适,却不影响电影在我这儿的好,关于二战题材的电影看过不少,诺兰却仍旧给出新鲜感实属不易,我们习惯了那些利用历史的丰富、宏大的冲突的讲述,习惯了跌宕起伏的布局和高潮迭起的故事,却没想到诺兰用情绪,用集中的情绪,用看起来单一的情绪来解构敦刻尔克。这样的集中和执念成了全片的主角,那些看似模糊的人物却有着同等强大的情绪贯穿全片,我们为了这样一种情绪的释怀,全程紧张、全程等待、全程纠结。这让我想起一些手段类似的故事——《127小时》、《活埋》、还有韩国电影《弓》,然而不同的又是那些都是单线程、单人物的小作品,《敦刻尔克》却选择了群像、选择了一种集体情绪铸就一部大电影。

在我看来这是诺兰本片最大的成功,他放弃了很多容易讨好的方式,却选择了孤注一掷,给了我印象深刻的新鲜感。

如果说影片开始看起来像是全片在铺陈结尾出高潮的话,其实看到最后我反倒觉得《敦刻尔克》是全片走高潮,最后玩休止。这种感觉有点像你始终在听交响乐的最后一个乐章,但就是不给你收尾,让你一直高昂着、兴奋着、期待着,直到你和片子里的众生一样快到了极限和崩溃的边缘,“哐当!”一声,乐曲毫无防备的结束了。在这里也不得不说汉斯季默的原声音乐对于此片至关重要,严重参与叙事,推波助澜的作用高于一般影片的比重。

最后来说说人物,虽然模糊这些人物记住那些情绪才是我对本片的称赞,但是有些表演有些面孔还是令人过目难忘,马克·里朗斯注定是个当不了间谍的演员,继《间谍之桥》后再次以小人物的细节处理深深打动我。奥斯卡最佳男配也不是白得的。那一个给儿子的点头,令我唏嘘不已,好演员的功力无需多言。

总之,九月的第一天被这个电影满足。推荐观看,同时温馨提示,如果你容易晕影晕机晕船的话,选座的时候一定靠后!靠后!再靠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