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怎样传入中国的?原因很简单

在中国,甘薯又称薯、薯子、薯仔、薯薯、苕芋头、山药、山药儿、茴、番薯、番苕、番芋、番萝、番葛、山薯、山芋、山萝卜、地瓜、红薯、赤薯、朱薯、红苕、红芋、白薯、白苕、白芋、白山药、黄薯、黄苕、黄山药、甘薯、甜薯、糖薯、甘萝卜、花薯、花芋、饭薯、饭芋、沙芋、粉葛、红山芋、白山芋、回子山药等称呼,总共不下四十种。

《尔雅》中描述了一些物事在不同地方的叫法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种名称呢?

最主要原因可能是甘薯出现在中国太晚了,而传播的途径又太多样,称呼一时间无法统一起来。

原来,甘薯是明朝时期传入中国的。

清代陈世元《金薯传习录》载,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福建商人陈振龙在菲律宾群岛的吕宋岛,购得薯“藤数尺,并得刈植、藏种法归,私治畦于纱帽池舍傍隙地。依法栽植,滋息善衍,其传遂广”。

为此,民间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陈振龙,于明嘉靖廿十二年(1543)出生在长乐市鹤上青桥。他自幼饱读诗书,年仅二十岁就中秀才,后弃仕从商,往返福州和吕宋(菲律宾)之间。

甘薯

一次,他看见吕宋有一种名叫朱薯的作物,到处都是,想起福州府各县近几年年年闹饥荒。眼看乡亲们忍冻挨饿,他下决心把薯种带回种植。

当时的菲律宾还处于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之中,统治者严禁种薯外传。

陈振龙爱国心切,屡次私自购买薯种,屡次被查出。

最后一次绞在侵水绳里才混过关卡。

在海上航行七天七夜后,陈振龙终于在万历廿十一年(1593)农历五月下旬回到福州。

他先行试种,当年获得高产 。福州巡抚听闻后,认为教民种之赖以救荒,下令推广。时适旱灾,饥荒年景,种甘薯济救了许多灾民。金学曾办了抚灾度荒的好事,人们把番薯取名“金薯”。之后,陈振龙六代子孙,继承祖志,深入各地教人栽种,逐渐推广全国。

于是,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很多学者都认为本国的甘薯来自于美洲。

甘薯

不过,近代的一位泉州人吴增,在他近200 首以七绝形式写成的《番薯杂咏》中,也曾对番薯的原产地进行过考证。他认为。番薯原产我国,是由我国的薯蓣传到海外变种,再传回国内的,“头衔仍署大中华”。吴增的这种大胆怀疑精神和反对盲目崇洋的爱国思想难能可贵,但其考证有很多是自相矛盾的地方,难以成为证据。

早期甘薯主要在闽粤地区种植。闽粤地区将甘薯这种外来物种和“番人”、“番仔”一样,对其称呼多以“番”冠之。

如今,甘薯己成为我国仅次于稻米、麦子、玉米而居于第四位的粮食作物,其产量占全世界甘薯的八成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