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学技术那么落后,有没有“身份证”,怎么识别身份?

现在人们所使用的身份证,是用于证明持有人身份的一种证件,多由各国或地区政府发行于公民,它将作为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公民身份的证明工具。

现在的身份证,由于采用了大量新技术,采集了公民的大量生物统计学信息在其中,如照片、面部特征、手掌特征、虹膜扫描识别或指纹识别,其他通常出现在身份证上(或数据库中)的信息包括:全名、父母姓名、住址、职业、民族(在多民族国家中)、血型和凝血因子。

第一、二代居民身份证,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在1984年4月6日开始颁发第一代居民身份证,到2004年3月29日,中国大陆开始正式为居民换发内藏非接触式IC卡智能芯片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第二代身份证采用了数字防伪措施,存有个人图像和信息,可以用于机器读取。

身份证只有现代社会才有吗?这肯定不是。那古代的科学技术那么落后,是用什么来识别身份的呢?也就是古代有没有“身份证"?

答案是肯定的,在中国,身份证古已有之,但它的起源却只是官员的识别符号。

隋唐时期,我国出现了最早的"身份证",当时的朝廷发给官员一种类似身份证的"鱼符",它是用木头或金属精制而成的,其形状像鱼,分左右两片,上凿小孔,以方便系佩,鱼符上面刻有官员姓名、任职衙门及官居品级等。鱼符分为左右两半,注明佩符人身份或鱼符的使用范围,中间有“同”字形榫卯,可相契合。有些鱼符中缝处刻有“合同”两字,所以又称此符为“合同”。

鱼符,图片来自网络

那个时候,凡亲王和三品以上官员所用鱼符都是用黄金铸制的,以显示其品位身份之高;五品以上官员的鱼符为银质;六品以下官员的鱼符则为铜质。五品以上的官员,还备有存放鱼符的专用袋子,称之为"鱼袋”。在唐代,鱼符按其功用可分为三类:有用于调动军旅、更换首领的铜鱼符,有用于标明官员身份的随身鱼符,还有用于出入宫门、开关宫门的交鱼符、巡鱼符。因为品级不一样,鱼符的材质也不一样,所以它也是当时官员身份高低的象征。因此有"附身鱼符者,以明贵贱,应召命"之说。后来,鱼符就逐渐演变为官员尊显其高贵身份的饰物。

龟符,图片来自网络

到了武则天的时代,鱼符又被改成形状像龟的龟符,但用途与鱼符一样。到宋代,鱼符被废除,但仍佩带鱼袋。龟作为吉祥长寿的象征,被古人广泛地应用於不同的领域,如以龟论官,战国时“大将之旗以龟为饰”,汉代规定“大将军黄金印龟纽”,唐代女皇武则天按官品高低分为金龟袋、银龟袋、铜龟袋,这就是李商隐诗“无端嫁得金龟婿”的由来。

牙牌,图片来自网络

至明代,改用了"牙牌"。所谓"牙牌",是用象牙、兽骨、木材、金属等制成的版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职务、履历以及所在的衙门,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卡片式身份证已经非常接近了。据明人陆容《菽园杂记》中的记载,牙牌不但官员要悬带,"凡在内府出入者,无论贵贱皆悬牌,以避嫌疑"。由此可知,明代身份证的用处,已不仅胎记局限于在朝官员,并开始向中下阶层发展了。

顶子(帽珠),图片来自网络

到了清代,身份制度有了大的改变,各阶层(特别是官员)的身份以帽子上的顶子(帽珠)来证明,其帽珠用宝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属等制成。如果是秀才,可佩铜顶;若为一品大员,则佩大红顶子。一般百姓帽上无顶,只能用绸缎打成一个帽结。一些富商、地主为求得高身份,常用数目可观的白银捐得一个顶子,于是就出现了"红顶商人"、"红顶乡绅"一类怪事。

看得出来,古代的“身份证”,跟今天我们用的比较起来,材料笨重,制作粗陋。它众多的等级分类,也赤裸裸的体现出了古代封建社会森严的阶层等级制度。今天我们用的身份证,外观材料都是统一的规格、统一的制作,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公民人人平等的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