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先晒到朋友圈有什么好吐槽?真的会变好吃啊

就像饭前祈祷一样,吃饭前拍照发朋友圈,已经成了一种仪式。如果能在凌晨时分发出一套精修美图报复社会,就更圆满了。为什么那么多人宁愿损失食物的口感,也要拍照后在公共媒体上晒?

别不信,拍照真的会让你更加享受食物

-+-

2010年,全世界范围内,有3亿张食物照片被传上网;到了今年,预计这个数字会达到13亿张。对市场异常敏感的厂商们已经在主打拍照功能的手机中讨巧地加入了“美食”拍摄模式。

在朋友圈晒美食报复社会,统共分两步:第一步,拍照;第二步,发朋友圈。咱们一步步来。

你可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拍照,单单只是拍摄照片而已。

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祖祖宗辈选择食物的标准是能不能提供足够的营养与能量。所以,直到现在,我们对高热量食物依然爱得深沉执着热烈。

当食物变得充足,不用再担心明天吃不上饭怎么整,“今天吃什么”的选择标准就变成了食物是否足够美味。

而当各种调味料、可食用香精、添加剂越来越多的时候,把食物做到难以下咽已经成了一件稀罕事儿。不知满足的人类又开始琢磨怎么能让“吃”变成一个更加享受的过程,直到出现了拍照。

拍照前,把菜品摆到桌子上灯光条件最好的位置,摆好碗筷/刀叉;拍照时,一遍又一遍的取景和对焦;拍完照,开始用各种软件P图;挑来挑去,如果挑不出一张令你满意的照片,再来一轮。

拍照会将你享受美食的时机一再推后。每拍一张照片,你对食物的期待就会增加几分。延迟满足会令你更享受得到的那一瞬间。

这可是有科学依据的。在实验室里,科学家让两组参与者品尝同一款红丝绒蛋糕。一组直接吃,一组拍完照再吃。结果,相对于另一组,拍照组对蛋糕的评价更高,认为吃蛋糕的过程更加愉快。

另一组科学家更进一步,他们让参与者对着电脑里的食物照片大开脑洞,思考如果手中有照相机,会从什么角度拍照。结果,只需心中有相机,吃饭就会变得更愉快。

为了拍出够格发到朋友圈的照片,你必须得注意力高度集中,以至于丝毫察觉不到朋友尴尬的目光,也感觉不到时光的流逝。这其中的专注程度比上课听讲不知道高出多少倍。而心理学家早就证明,这类心无旁贷的行为会令人感到幸福。

既能让食物吃起来更香,又能让你感觉到更幸福。当有朋友再指责你把菜都拍凉了,你可以这么怼回去。

●拍美食小技巧之一:三角构图法

分享都是借口,晒只是为了表演

-+-

拍完照,来到第二步——发朋友圈。

为啥发朋友圈?最冠冕堂皇的理由是,为了分享。可如果真的是为了分享,就不应该有那么强的选择性。

空巢青年一个月奢侈一回,好不容易约到朋友吃一次日式怀石料理,两条朋友圈、十八张图都不够发。他绝不会分享这个月剩下的二十多天的粮食——路边五块钱一碗的清汤面。

同理,文青会分享木头器皿盛的自家酿的梅子酒,会分享新近发现的私厨,绝不会分享早晨在地铁站前买的鸡蛋灌饼。

你在朋友圈分享的不是真实的生活,而是被选择后又在滤镜下被美化的生活。更进一步说,你分享的是你希望朋友看到的生活。

你吃了什么食物、过着什么生活,都能映照出你是什么样的人。

食物从古至今都是表达个人身份的重要符号之一。

你去大众点评上排得上号的顶级西餐厅享受了一顿美好的晚餐。首先,这说明你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打肿脸充胖子也算有);其次,你不是加班狗(至少当天晚上不是),能悠哉地享受晚餐;再次,你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懂得如何在西餐厅恰当行事。如果再配上一瓶名贵葡萄酒,更加印证了上述三点。

以前,人们只能通过婚庆宴请之类的特殊聚会场合来展现一个家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而现在,朋友圈给了你每天表演的舞台。以前,请亲朋好友大吃一顿得穷上小半年,如今好了,不用在现实中装了,在虚拟世界“显摆”足够了。

这就是为什么朋友圈VS现实的差距总是让人绝望。无论是在真实世界,还是在虚拟世界,人际交往其实就是人们表演“自我”的过程,但这个“自我”并非真实的自我,而是经符号乔装打扮了的“自我”。

为了在朋友圈里展示理想的自己,你会刻意掩饰与你所设想的形象不一致的活动或事实。符合角色定位的演出、赢得了许多点赞的朋友圈,会令你满足于“自我”角色塑造的成功。

社会是一个舞台,人生是一场表演,每个人都是演员。戈夫曼五十多年前提出的戏剧理论非但没过时,反而更具现实意义。乔装打扮的食物与乔装打扮的自我相得益彰。

拍照晒美食会让你得到满足

-+-

当你吃火锅的时候,你在享受,大脑在尽心尽责地工作,不断编码、记录,将所有的感官信号同眼前的画面绑在一起:红彤彤的辣椒,亮晃晃的麻油加一大勺蒜泥;酥肉在舌尖划过的触感,一口咬下去又麻又辣又酥的口感;空气中弥漫的浓郁香味。而再次触发这种绝妙体验,只需要看一眼朋友圈里的火锅照片。

●典型的朋友圈火锅,菜都得摆到火锅附近,一个镜头才能装下

科学家已经发现,看到火锅照片时大脑活跃的区域和你真的吃到火锅时活跃的区域有大面积重叠。控制你的视觉、嗅觉,令你快乐的脑区域都会被一张美食图片激活。

在实验室里,科学家让饿着的参与者平躺,然后给他看他最爱食物的图片。单单如此,就使得大脑的活跃程度提高了24%。食物的出现,本来已经够刺激了。朋友圈里的美食图片,通过各种大特写、虚化、取景、滤镜,让食物看起来更加可口。

国外甚至将美食图片称“食物小黄片”(food porn)。和正统的小黄片类似,精拍精修的美食图片理想化了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和功能,夸张的表现形式令其和现实行为存在一定的距离,让观看者产生想得而不能的抓心挠肝感。

这都得益于拍照的特殊性。就像苏珊·桑塔格说的:“拍摄就是占有被拍摄的东西。它意味着把你自己置于与世界的某种关系中,这是一种让人觉得像知识,因而也像权力的关系。”

别人看得到,吃不到。你拥有了别人在此时此刻想拥有却无法拥有的东西。你是food porn的主角。这种心理上的成就感、满足感与快感,无需我们用匮乏的语言来描述。

●Food porn经典代表作——披萨蛋糕

当然了,你吃饭拍照发朋友圈的理由也可能只是——你喜欢。

参考资料:

1.The Psychology of Foodstagramming, Social Media Today

2.The Psychological Case for Instagramming Your Food, NY Magazine

3.Spence C, Okajima K, Cheok A D, et al. Eating with our eyes: From visual hunger to digital satiation[J]. Brain and cognition, 2016, 110: 53-63.

4.《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尔文·戈夫曼

5.《论摄影》,苏珊·桑塔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