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比作小矛的满清战箭:本为穿透野猪皮,结果对盔甲也有奇效

满清八旗在明清战争中所使用的战箭常被比作小矛,因为它们长而重,长度标准统一,在细长的钢颈上是扁平的三角形箭头。可以说,满弓就是以这样的箭为标准而特制的。因为其满射而出的冲击力不是当时现存的弓所能驾驭的,所以满族弓箭组合一经推出,艳惊四座,特别是在狩猎活动中,优势明显突出。

其实最初目的是为了穿透野猪的坚实的皮,但后来发现对付盔甲也有奇效,于是便逐渐演变成战场利器。

普通战箭

这是迄今为止在博物馆和私人收藏中发现的最常见的清代战箭,它们大多是从公元19、20世纪初的战场,如太平天国战争、鸦片战争和义和团运动被带到西方世界的。

作为标准的战箭,它们的长度几乎都在105厘米左右,直径11或12毫米,重量在80到122克之间,其中大部分都是100克左右。通常被划为一组的箭,重量偏差很小,箭杆材质通常是桦树和杨树制成的。大部分尾端会再用树皮进行缠绕包裹,箭翎取自鹰,长约25厘米。

▲箭头示意。形状是扁平而非锋利的,意在破势

以下是具体的测量参数:

当然,满族人并没有满足于一种形式的弓箭,他们还赋予箭头不同的名称:狩猎广头箭叫niru,长距离箭叫tiyelin,满族战箭还有一种被称为“梅针箭”(sirdan 故宫博物馆有少量展示)。

梅针箭

梅针箭只在一些故宫博物馆和军事博物馆能寻到踪迹,这也反映了其珍贵性。确实,最初只有皇帝或他的侍卫会在军检中携带,但后来慢慢作为军备物资也开始发放给部队,但传用度很低,可能制作成本是一方面原因。在第二次金川战争中,约20万支梅针箭从首都被运往战区,而普通战箭数量高达478,500支。

梅针箭的大小、形状大致类似于普通战箭,区别主要在于箭头和箭翎。梅针箭的箭翎更大,有些甚至用蚕丝制作;箭头则更纤细,边缘更锋利。据说守夜侍卫佩戴的梅针箭是特制的更重的,穿透多层盔甲也是小菜一碟。

枪头箭

箭头似矛,目的在于斩断“藤条”,原因是在南方,天气又热又潮盔甲的不舒适感极强,所以藤条作为备用保护手段会被编织起来被当做防御甲使用。

齐梅针箭

一种特殊的梅花针,箭头凿形,用于刺穿盔甲。

本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翻译顾之,顾问西门吹牛,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