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哪些铿锵有力的“口号”,一次次改变了历史的方向?

《现代汉语词典》中说,口号是“供口头呼喊的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纵观中国从秦到清,这两千多年的历史,每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必然都有一个铿锵有力,具有目的性和纲领性的口号,用以表明自己战斗的决心,明确自己的需求,以此鼓舞士气,召集更多志同道合的“战友”。

最具代表性和振奋人心的口号,莫过于封建时代农民起义所高呼的口号。从秦末陈胜、吴广情绪激昂的高呼:“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到清后期太平天国提出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这些起义口号无不是当时那个时代不可调和的矛盾体现和社会现状的写照。

公元前209年,七月的某一天,在大泽乡(今宿州),军官押着九百名农夫走在大路上,这九百人可不是什么旅行团,而是去千里之外的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戍边、修长城的民夫。戍边、修长城这可都是九死一生的活儿。而当时的大泽乡暴雨连连,道路崎岖,这要走到渔阳,不知猴年马月,早就过了规定的期限,误了期限那可是要杀头的。这可咋办?不去也是死,去也是死,往前走也不对,向后走也不对。九百民夫能怎么办,九百民夫也很无奈啊!

在这生死光头,九百人中有两个胸有大志的人,有着两颗“不安分”的心。两人一合计,既然横竖都是死,倒不如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头掉了,碗大个疤,二十年后又是条好汉,现在天下受秦的迫害已经很久了。两人互相激励了一番,简要分析了社会现状,发泄了对秦朝残暴统治的不满,感叹百姓生活艰难之后。于是决定带领大家起义,然后便有了陈胜登高一呼:“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其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青史流传,至今读来,依然激励人心。这口号一喊,八百九十几人一一响应,由此揭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平民起义的序幕。

从“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从这口号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在大泽乡是一番怎样广斗志昂扬的情景,也能感受到陈胜当时是何种心境。当时的百姓,在秦二世的统治下,苦不堪言,劳役、赋税及其繁重,积极矛盾日益激化。于是陈胜便有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呐喊,难道上至皇帝,下至将军一生下来就是贵族吗?如此壮志凌云,激励人心的口号,无疑是当时大泽乡这九百民夫的兴奋剂。陈胜这一句直击要害的口号,言简意赅的告诉大家,我们都是壮士,就算死,也要死的轰轰烈烈,极大的鼓舞了起义士气,坚固了起义的决心。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喜欢三国历史和三国游戏的朋友,对这句起义口号应该不陌生吧!没错,这就是东汉晚期,公元184年黄巾军起义时的口号。东汉末年政局动荡,外戚专政,宦官专权,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使得贫苦农民更是走投无路。因此张角创立太平道,借此大力宣传“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不难看出,张角高喊的口号既霸气,又带有浓烈的民间信仰色彩。

“苍天”无疑指的是汉朝,“黄天”指头扎黄巾的起义军,扎着拉风的黄巾,和汉朝军队形成鲜明的对比,明确表示,我们反的就是你——汉朝廷;“甲子”便是公元184年(甲子年)。从口号中,很明显可以看出,黄巾军的起义已经有了很明确的斗争对象——东汉王朝;也有很明确的斗争目的——建立自己的政权,使得天下大吉。相较于秦末陈胜、吴广的起义口号:“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黄巾军起义口号更具有明确的斗争目标,也具有当时贫苦农民想要的美好愿景,更能号召和团结贫苦农民;加上口号带有民间信仰色彩,以宗教形式口口相传,更具有广泛的宣传性,响应者也数以几十万计。

到了北宋前期,王小波在四川发动起义,提出:“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而此口号的提出,与四川地区当时特有的社会现状和阶级矛盾密不可分。四川盆地地处中国西南部,峻岭环抱,关隘林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远离历朝历代的政治中心。自然,历朝历代的统治集团对于此地的治理,每到王朝新建的前期和后期多少显得有心无力。到了宋初,土地兼并比中原地区更为突出,世族豪强疯狂兼并土地,占有大批“旁户”即佃户,供他们残酷的劳役和剥削,导致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尤其尖锐。自古以来土地都是农民的生命,在封建时代更是如此,你兼并我的土地也就算了,还让我无偿给你劳作,无偿劳作也就算了,还吃不饱穿不暖,也是旁户出上生的王小波忍无可忍,终于号召四川地区的农民揭杆而起。

王小波领导的农民起义,提出的起义口号“均贫富”便是对封建地主阶级残酷剥削的有力抗争,以及在当时历史情况下,农民要求切身利益得到满足的体现。“均贫富”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平均主义,明确的表明农民斗争是为了反对经济上的不平均,表明农民需要的不仅仅是维持生计,而是要人身自由,平分财产,反对封建剥削,可以说是农民平均思想的一大飞跃。因此,“均贫富”是纲领性的口号,又是战斗性的口号,具有首创精神。

封建时代的农民起义,每个响亮口号的提出,无不反映那个时代的历史特征,是当时社会现状、经济发展、阶段矛盾的镜子。从这镜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从秦朝到清朝,随着时代的发展,起义口号的提出越来越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旗帜也越来越鲜明,斗争目的也越来越明确,农民自身的利益要求也越来越深入、具体。

陈胜、吴广的“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对自己基本生命得到保障的要求,而到了清末太平天国起义所提出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则向与农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土地、衣、食、钱财上向封建王朝进行斗争,这样的演变是历史前进的必然产物,也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民起义的斗争口号,是中国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强烈愿望的写照,也昭示着封建统治阶级必然一步步的衰败,最终走向灭亡。

历史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影舞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