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古代军事史上,战吼一直是一个古老而又充满威力的武器。从心理学角度,大声的吼叫可以降低人的恐惧感,因此战吼对于提高士气有着极大的作用。同时,响亮的战吼也是一种向对方展现军力、恐吓对手的好办法。越是响声震天的战吼,往往就说明对方的兵力是有多么的雄厚。不过战吼所吼叫的词语,往往并不是多么优雅的词汇,毕竟多么文绉绉的话语,往往都不如一句粗鲁的辱骂更加震撼人心。如今我们最为熟悉的战吼,莫过于俄罗斯人在作战时所高呼的“乌拉”,伴随着这些北方民族的低沉嗓音,从鞑靼人、波兰人、奥斯曼人、法国人、德国人,无不在俄罗斯勇士们的“乌拉”声中心惊胆战。
▲俄军战吼
说起中国古代军队的战吼,可能很多人第一印象,某位大导演的电影《英雄》里,秦军高喊“风!风!风!”的场景了。当然,这个场景也被不少人诟病,认为这纯是胡编乱造!而这位导演面对采访时表示,这个场景纯是自己创作的。
然而,世界上真有瞎猫碰到死耗子的事。因为中国古代军队确实有过“风”的战吼。不过不是在秦代,而是在唐代。根据记载,唐代在西北地区的军队,曾经流行在战阵中高喊“大风”以壮士气。不过这里的“风”并不是我们每天说的吹的风。这里的风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振奋”,而另一个则是形容“文明繁衍”的意思了。这么一说,那位出身西北的大导演似乎在拍摄电影时,倾注了一些自己的恶意啊……
另外,在明清时期的史集、小说中,还有一种同样不太文雅的战吼。在清代《隆平纪事》中,记载的元末红巾军起义就有描写:淮张寇江南日,于临阵之际,齐声大喊“阿癐癐”,以助军威。这里的张寇是指盘踞在东南的起义军军阀张士诚,而至于“阿癐癐”的意思,则是一句当时江浙地区的脏话。清,褚人获 《坚瓠首集?阿癐癐》:“ 吴俗小儿遇可羞事,必齐拍手叫‘阿癐癐’。”
▲唐代军阵
战吼这种东西在中国伴随着不同的地域,所喊的自然也不相同。而且更为关键的是,这些粗俗的战吼对于将领们来说,其实容易形成一种噪声干扰,影响指挥不说,弄不好还对士气造成反作用。因此正规化的军队里,往往禁止士兵随意喧哗。比如戚继光的《纪效新书》里就要求“凡军中要紧的第一件,只是不许喧哗说话。凡欲动止进退,自有旗帜金鼓。若无令许说话,但开口者,都要著实重处。”
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在禁止军人随便喧哗的同时,为了展现军威和便于指挥,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军旗。就如戚继光所说“若旗帜金鼓不动,就是主将口说要如何,也不许依从”。
▲大驾卤簿图中的军旗
说起古代中国的军旗,又称旗纛,具体又分为纛、五方旗、幡、牙旗、旌旗等等。这些不同种类的军旗,每一种都有各自不同的作用,而根据社会等级的不同,每一种旗帜也有响应的不同等级。
纛:纛是中国古代等级最高的旗帜,因此也有着旗头之名。由于纛的地位之高,因此它常常出现在君王的仪仗队之中,纛体称为纛旓,旓就是我们经常在一些古代军事题材的图卷中看到的,旗杆上部的大毛球。正式的纛要用纯色牦牛尾制成,因其多为皁色(黑)又称皁纛,关于黑色牦牛尾的皁纛来历,说起来格外可怕和神圣,因为最开始的纛是“兵主”蚩尤的头发!根据马王堆三号墓出帛书《黄帝十六经 正乱》记载“剥下蚩尤的皮制成箭靶,……剪下他的头发来装饰旗杆,并将这种旗子高高的悬挂,标之为“蚩尤旗”。在他的胃中用毛塞满制成皮球,令人踢之,……,把他的骨头剁碎,掺在加苦菜的肉酱中,令天下的人来吮吸。”由此也就不难理解纛在中国古代军队里的神圣地位了。
纛在历朝历代虽都有传承,但是样式还是一直有着不同的变化。并且纛还为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所引用,我们经常在看到的蒙古人所使用的旗帜上的牦尾实际上正是一种纛的变形,而奥斯曼帝国苏丹的令旗的样式,也同样是收到了纛的影响。
▲明代的纛
五方旗:五方旗是古代军阵中一种较为常见的旗帜了,所谓五方,即为中国古代所说的五行,亦是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因此相应的,五方旗也有着青、赤、黄、白、皁色五色。而五方旗还有个更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负责指挥。在战阵中五方旗代表了不同军队所处的方位,因此极大的方便了将领们调动军队,并进行军事部署。
▲宋代五方旗(黄色)
幡:是古代非常常见的一种旗帜,它不仅是作为军事使用,同时在民间也非常容易发现它的身影。一些规格较高的幡往往是挂在纛旓上面,成长方形,并且在上面有文字来表示军队将领的身份。并且幡往往被制作的极为高大,以此来向士兵表明自己军团的核心,因为幡的位置,往往也是主将中军所在之处。
▲明代的幡
牙旗:是指旗有牙--旗后面有旒,方便旗帜迎风招展,牙旗是现代影视里最常见的古代军旗,各朝都略有变化,有矩形,有半圆形、有不规则形。宋元以后,又出现了三角形等。牙旗的图案丰富,主要由龙虎豹麒麟白泽等瑞兽、日月星辰二十八宿、六甲神、道家符篆、六十四爻文等等。其目的就在于向敌人展现军力,可谓是与之前说的战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并且牙旗上所绘制的图案,往往也是一些祈福的图案,因此这也有着祈求战事顺利,一切平安的意味在其中。
▲明代牙旗
旌旗:在《周礼?春官?司常》中记载:“凡军事,建旌旗。” 旌旗的样式类似与牙旗,不过在很多场合,旌旗的地位是要高于牙旗,因此装饰会更加繁复。并且旌旗纛旓上不设金吾,而是插上羽毛。不过所绘制的图案大体类型与牙旗差别不大。
▲旌旗
目前古代中国流传下来记载最详实,最完整的军旗体系,是明代。此时军旗不仅仅是一种展示军队威仪的方式,同时还是一种信息传递的工具。而这种旗帜的术语,往往是通过旗帜的大小、颜色来进行区分。
其中,小旗、中旗、大旗,三者代表的是军队中不同的单位。小黄旗、大红旗、大白旗,三者中,小黄旗代表了遭遇小股敌军向主力部队示警,大红旗表示了士兵列队出发,大白旗的作用,是用来大规模的敌军来犯示警。除此之外,用于指挥的旗帜还有清道旗、巡视旗、樵字旗、押旗令旗、金鼓旗、令旗、太平旗等等。
▲明代军旗
除此之外,还有用于表明方位的旗帜。诸如插在士兵腰间的腰旗,插在辕门外的门旗,插在阵脚负责表示方位的角旗。五方旗如果排除其仪式上的作用,在实战中也同属于这种表示方位的旗帜。除此之外,还有绘有“二十八星宿”等的旗帜,他们每一种都代表了一种详细的方位,也是一种为军队行进标明方位的旗帜。
▲明代星宿旗
军事发展的脚步常常是一种由简入繁的过程,无论是战吼还是军旗,也一直是沿着他们的路线,根据战争的升级而不断的升级。就像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为了能够让南军更富有攻击性,美国南方为他们士兵们模仿印第安人创造出了一种极为恐怖的战吼。而军旗也是如此,军旗在17、18世纪达到了一个高峰。不过由于19世纪开始,伴随着现代战争科技的不断发展,军旗所带来的震慑力也越来越小,最终军旗不再具有太大的实用价值,最终变为一种礼仪性产物。而海军和现代交通管理所使用旗语,很大程度上是军旗文化的一种延伸品,或许无论哪一种为战争而生的产品,都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自己的新出路。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明忆,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