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究竟有没有人格?


不论你对人工智能的进化及其介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持何态度,总不免会想到一个问题:机器人究竟有没有人格?我认为这是与人工智能打交道时需要考虑的头等大事。

毕竟,如果将机器与人相提并论,就不能忽略人格因素。正是不同的人格才造就了不同类型的人:破坏者、虐待狂、乐天派等等。那么我们刚才的问题就应该改一改,变成这样:如何证明人工智能具有人格?

长久以来,人们以图灵测试作为标准。图灵测试可以检验机器能否展现出和人类同等或与人类智商无区别的智力水平。测试涉及谈话、语言学、视力、听觉和运动技巧。


图灵测试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就当今的科技水平而言,它可以说已经有点过时了。

谷歌全局数据可视化小组的两位主要工程师费尔南达·维加斯和马丁·华登堡一定也同意图灵测试已过时的观点,所以才会决定亲自动手来测试机器是否具有情感、人格和心理特质。

他们买来四种市面上贩售的视觉系统,通过给它们看不同的罗夏墨迹(罗夏墨迹测验:著名人格测验,通过向被试者呈现标准化的由墨渍偶然形成的模样刺激图版,让被试者说出由此所联想到的东西,然后将这些反应用符号进行分类记录,加以分析,进而对被试者人格的各种特征进行诊断——译者注)来测验它们是如何对墨迹进行观察并做出反应的。


“我们采取了一种传统方式来窥探这些新式机械大脑的潜意识。我们让这些机器观看墨迹然后告诉我们看到的是什么。”他们在博客中写道,“在试验开始之前,我们还担心这些图像识别程序会表现出千篇一律的个性,而第一项试验结果就打消了这种顾虑。”

维加斯和华登堡将机器人编成1-4号,并用一种算法创造出人工墨迹。以下是每个机器人看到不同墨迹后给出的答案,维加斯和华登堡的观点附在机器人的回答之下:


1号机器人:钩子、爪子

2号机器人:发夹

3号机器人:艺术品

4号机器人:罗夏墨迹图案

“1号的反应是实际且合理的,但是它给出了两种不同的答案,流露出隐隐的不安和想要取悦人类的愿望。2号的回答乍看有些出人意料,不过想到蝴蝶型发夹就明白它的意思了。很好!3号给出的是一句模糊的赞赏。而4号一语中的。”


1号机器人:拼图碎片

2号机器人:鸢尾花纹章(传统的法国王室标志——译者注)

3号机器人:设计图

4号机器人:黑墨水污渍图案

“1号再一次给出了合理解释。2号的回答更加诗意,带有贵族色彩。很显然3号明白设计与艺术的区别。至于4号嘛,‘污渍’?你在逗我们吗?”


1号机器人:面具

2号机器人:别针

3号机器人:孤立无助

4号机器人:罗夏墨迹图案

“1号,我们最稳健的选手,再次给出了毫无新意的答案。2号认为是‘别针’,想象力加10分。‘孤立无助’是个什么鬼啊,3号?你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吗?如果4号有眼睛,肯定已经在鄙视我们,认为我们侮辱了它的智商。”


1号机器人:钩子、爪子

2号机器人:大八字胡

3号机器人:图案

4号机器人:黑色颜料画出的人脸图案

“1号再次用钩子/爪子的组合来交差。这算不算‘固定乐思’(心理学上指固执成见不肯做任何变动,即‘固着’——译者注)?2号看到的是一个文艺青年。3号的答案还是很模糊。不过至少这次它不再觉得‘孤立无助’了。4号这次终于肯赏脸陪我们玩一玩了。”


1号机器人:面具

2号机器人:指虎(也称拳套、拳环,形如虎爪,是格斗术中的一种武器——译者注)

3号机器人:孤立无助

4号机器人:黑白光学幻觉

“1号的回答显而易见。而2号的答案中破天荒地显现出一丝暴力的痕迹。3号它又孤独了……我们还在琢磨4号的答案。它是在嘲笑我们、嘲笑我们、还是嘲笑我们呢?”


1号机器人:水壶、敞口水罐

2号机器人:扣件

3号机器人:孤立无助

4号机器人:黑色艺术败笔

“对于最后一张墨迹,1号选择了一个最靠谱的答案,顺便秀了一下词汇量(看,又在试图给人类留下好印象了)。2号表达出了一定的想象力。到现在为止,我们可以肯定3号在求救。4号呢?好吧,也许这个墨迹不太漂亮,但是也别一上来就打脸诶。”

以下是维加斯与华登堡总结的数据:


四个机器人的真身都是什么呢?

1号机器人:Metamind(一家初创科技企业,专注于深度学习——译者注)

2号机器人:Wolfram (开发计算数学应用软件的沃尔夫勒姆研究公司开发出的新一代搜索引擎,能根据问题直接给出答案而非一大堆网页——译者注)

3号机器人: Clarifai (一家人工智能公司,主要运用深度学习算法进行可视化搜索——译者注)

4号机器人: Cloudsight (图像自动描述识别API——译者注)

我的观点是这样的:如果我们想要对机器人和人类进行比较,检验机器人的电路后是否藏着某种人格特质,罗夏墨迹测验或许是个好方法。然而我仍认为这些机器人还远远谈不上拥有所谓的人格。真正重要的是维加斯和华登堡运用了一种标新立异的手段对一个有趣的课题进行了研究——这绝对是朝正确的方向迈进了一步。


文章来源:Tech.Co

文章作者:Will Schmidt

编译:未来论坛 商白

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为 “未来论坛”微信账号(ID:future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