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北朝时期,享有盛誉的,自汉代开始盛行的厚背单刃环首刀,依然是非常重要的武器。对于重骑兵使用的长柄武器,在这个时代,3米甚至3米以上的冲击型长骑矛,中国称之为“槊”的武器开始大范围广泛在骑兵中使用。他们的持握方法与冲击模式,与帕提亚、波斯萨珊的铁甲重骑兵没有太大的不同。不同的则是,南北朝的重装骑兵们使用了马镫,提供着更稳定与高效的冲锋。为了让马镫与长骑矛结合的更为完美,较东汉时代更高鞍桥的马鞍(与11世纪末期开始在欧洲出现的高桥马鞍形制并不相同)也应用在这些重型骑兵上,让骑兵们在猛烈的冲锋中更不易被反作用力影响。所有的这一切,马镫、长骑矛、更高鞍桥的马鞍,全具装的马铠,提供全身保护的骑兵铠,让当时的中国重骑兵更为强大,经常发动无所顾忌的冲锋。
此前中国的骑兵,即使是重骑兵也比较缺乏腿部保护,甚至身甲较短。这主要是为了在无马镫时代为了让骑手的双腿减少疲劳,更好的驾乘战马,当然这也会降低了骑兵的防护力。在公元582年墓葬所出土的那套札甲,拥有铠甲护腿,对骑兵本身全身具备更完整保护。北朝的东西魏或者北周、北齐的骑兵,一部分还拥有保护颈部的巨大“盆领”,使得这个时代铁甲重骑兵防护更为全面。之后至公元7世纪,中国东北方骑兵强国的高句丽重骑兵,依然保持着这种使用习惯。
▲重骑兵的腿甲在这个时代大为加强
这一时期的铁质重型盔甲的种类也变得更多,出现了胸前加装保护金属片的札甲(一部分历史学家认为这就是“明光甲”),重装步兵的保护也更为完备。当然在这个时代,无论是南朝还是北朝,都会更倾向于将更好的盔甲配备给重骑兵,也更倚重配备马镫的铁甲重骑兵冲击力。
在这点上,北方政权更为明显。《晋书》记载,前赵皇帝刘曜“召公卿以下子弟有勇干者为亲御郎,被甲乘铠马,动止自随,以充折冲之任。”这种使用精锐具装重骑兵为卫队的模式,与当时的西亚与中亚王国,以及罗马帝国,都很类似。这也证明当时具装骑兵在中国北方的重要地位。
▲南北朝时代的重骑兵全身甲胄
当时的北方政权甚至有的时候完全依靠骑兵去野战。诸如公元520年,北魏军攻击安西地区的叛军,“所领悉是骑士,习于野战,未可攻城。”重装骑兵自然是期待在野战中消灭敌军主力。但包围城市时,他们也可以利用骑兵优势破坏周遭的乡村,断绝城市的粮食供应,待守城军队出城寻找补给时加以歼灭,进而达到占领城市的目的。
早期的北方政权几乎没有本族步兵,诸如羯族石勒的军队有30000人,几乎完全没有步兵。之后,他才逐步招募氐族、羌族步兵进入自己的队伍。当北方政权逐步汉化,并从游牧转入农耕状态之后,步兵的数量有很大提升,毕竟步兵在诸如围城战等复杂地形的作战、以及维护成本上的优势都是骑兵所不能比拟的。
南朝的步兵则更多,这个时期南朝军队中,使用长矛、单手环首刀(这种刀在国外英语资料中常被译为“剑”,一方面英语词汇中没有单独描述“刀”的词,各种刀都是专有名词,另一种原因可能是当时中国刀由于直刃且刀刃较为细长的原因,但实际上这种单刃刀与欧洲双边开刃的剑区别还是很大)与大型的椭圆形或长方形的盾牌,有的还携带弓。而且南朝的重步兵非常普遍,几乎是军队的核心。既然要面对南方政权众多的重装步兵,北朝对“披坚执锐冲坚阵”的具装铁骑需求也就更高。
不仅如此,北方政权之间的战斗往往也以骑兵来决胜。诸如公元402年北魏与后秦之战,“太祖诏毗陵王顺以精骑冲击,获兴甲骑数百,斩首千余级。兴退,南走四十余里,太祖引还。”
▲使用马刀的具装重骑兵
当然,当时不管南方或北方的割据势力,都在这个时代崇尚铁甲具装骑兵。但南朝由于良马资源非常有限,因此在作战上经常受制于此。东晋王朝在站稳脚跟之后,也经常进行北伐。但从健康附近集结的南方步兵行进至华北平原之后,就会暴露在北方骑兵的威胁下。在战场机动性受限的情况下,容易处于被动。诸如公元369年,东晋将领恒温的第三次北伐,其50000大军的后勤被破坏。虽然他们在撤退中一直保持警惕,但在即将返回国内的情况下由于松懈,依然遭到了鲜卑名将慕容垂1-2万名骑兵的突袭,遭到重大损失,50000人只有10000人得以返回。而作为整个南朝历史上最具才华的军事统帅,东晋刘裕北伐显然要做得好得多。他的军队一度灭掉大量北方势力,并摆下“却月阵”,以车载弩炮与截短的长矛重创了当时最具盛名的北魏重骑兵。除了他手中固有的东晋劲旅“北府兵”外,刘裕也尽可能吸收北方骑兵以及统帅骑兵的人才来弥补南军的不足,就好比前文提及的“具装虎纹突骑”
同时,随着北魏逐步在中原定居,到了东西魏时代,或北周、北齐时代,其步兵数量与规模也变得更大。因此这个时代的铁甲具装骑兵的作战状态与西方东南欧、西亚、中亚的战斗方式更类似了。有的时候,北方军队会用步兵以“砧板”的状态缠住敌人步兵主阵,然后再以具装骑兵绕至侧后方发动致命的冲击,这种战术常被用来对抗拥有众多步兵的南朝。北魏孝文帝时期,北魏将领韦珍面对南朝将领苟元宾,后者“据淮逆拒”,结果“韦珍乃分遣铁马,于上流潜渡,亲率步士与贼对接。旗鼓始交,甲骑奄至,腹背奋击,破之”,展示了马镫时代,具装重骑兵对步兵军阵背后冲击时,那一锤定音的可怕力量。
▲组合式马铠分解图
另外,当时的具装铁甲骑兵往往也在决定性的时候投入,冲击敌主力军阵,给敌军阵型造成巨大混乱,再协同其他部队发起总攻击,将敌人彻底击溃。那个时代,先期投入的具装铁骑数量都不算大,常常是数十人或者几百人的规模。
公元537年,著名的东西魏沙苑之战,东魏军队占人数上的绝对优势。由于东魏军队看见西魏军队人数少,就加速进军,这造成了队列混乱,这正是西魏具装铁骑突击的良好时机。西魏将领李弼率领60名重骑兵冲击东魏高欢的中军,将其大军截断为两截,造成东魏军队的军阵混乱,而西魏趁机步骑配合总攻取得全胜。
同时,具装重骑兵往往可以在战场上抓住敌军指挥官的位置进行向心突击。10世纪拜占庭军事手册《军事学》中,就曾明确的记载了这种具装重骑兵战术,“这是非常必要的,优先于其他一切,检查并观察敌军指挥官在什么地方,以让楔形阵的铁甲重骑兵锁定他……而我们铁甲重骑兵的楔形阵前列必须以正确的阵型,用小跑的步伐粉碎敌人指挥官的所在位置。”
这种战术也出现在东魏与西魏的战争中。公元543年,洛阳之战中,东魏将领彭乐统帅右翼重骑兵,直接杀入西魏军的左翼,而西魏军的指挥中心就在左翼,结果彭乐的骑兵俘获了2名西魏的皇家成员与48名将领,直接造成了西魏军的全面崩溃。
▲北朝重步兵 1 北魏重装卫士 2 北齐重装步兵 3 隋朝卫士
到了北周时期,将军宇文亮叛乱,率轻骑兵袭击了北周上柱国韦孝宽。北周名将元景山“率铁骑三百出击,破之,斩亮传首。”这和拜占庭与汪达尔骑兵在阿德戴西姆交战时何其相像,贝利撒留麾下的勇将约翰也是率领着同样的300重骑兵,迎面冲垮汪达尔的2000名轻骑兵,并当场击杀了率领汪达尔骑兵的统帅阿曼塔斯,让败退的汪达尔骑兵始终无法得到统帅的组织而处于恐惧之中。300重骑兵竟然一路杀至迦太基城下,显示出重骑兵突击中轻骑兵不可比拟的杀伤力,且往往可以成功的进行“斩首行动”。
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主编原廓,作者龙语者。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