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为实”就一定靠谱吗?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话我们从小听到大。聪明的老师们也经常教导我们,看到的才是真的。但是事实是这样的吗?

首先我们得理解什么是看到?

看到是指用眼睛进行观察经中枢有关部分进行编码加工和分析后获得的主观感觉。通俗点来说呢,就是通过眼睛感知并记下来,可以说是一种记忆行为。

那这样的记忆行为靠谱吗?

实际上,人们早就对这样记忆行为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彭聘龄在《普通心理学》中谈到:“在法庭对案件的审判中,许多情况下,法官和陪审团都是依照目击证人的证词来进行判断的,大家普遍相信,目击证人的证词是正确和可靠的,但是,孟斯特伯格发现,对同一事情不同的目击者会有不同的描述,由此他对案件中证人证词的可信度表示了忧虑。”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正是以电影的方式再现了法庭审判中证人证词的多变性,而目击证人证词的多变正是虚假记忆的表现。

所以,目击证人看的并不一定就是真,他们不过是被眼睛记忆这个高级黑给骗了。

来看看眼睛记忆这个高级黑是怎么把他们给骗到的吧。

我想,这里有必要简单描述一下记忆的形成。记忆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感觉记忆,工作记忆(短时记忆),长期记忆。如果打个比喻的话,记忆的过程就如图书馆存入图书,图书馆进到新书,或读者进行图书归还,这可以看作是感觉记忆,管理员把图书进行分类编码,这属于工作记忆,把经过编码的图书有规律地进行摆放,这就是长时记忆了。我们的回忆也就是图书信息的提取过程。
在记忆的三个阶段中,对造成虚假记忆影响最大的就是工作记忆,也就是信息的编码过程出了问题。
对于某一事件的记忆,由于事件对当事人的意义的不同,对工作记忆大概会造成以下三种情况:1、记忆修正;2、记忆擦除;3、记忆重建。而其内在动力是心理上对所发生事件的回避。

也就是说由于一个人受到惊吓,威胁,处于巨大压力下所形成印象容易遭到扭曲。所以云树心理建议不要尽信所谓的“眼见为实”。


云树作者|洗牙牙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