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的全面爆发,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似乎在共享的概念被广泛接受之后,所有生活中可见的东东都能被共享。从大的汽车、单车,到小的雨伞、充电宝等,几乎“无物不共享”。但就在互联网行业喜气洋洋地迈入共享大时代时,接连传出的有关安全层面的问题,却给其泼了一头冷水。
近日,有网友反映在使用公共充电桩对手机充电后,手机中被强制下载了三款应用。而类似的事,早就不是第一次发生。通过这样的方式下载的应用,可以想象是怎样的“垃圾应用”,甚至有可能是病毒应用、扣费应用,损害大众的个人信息及财产安全。而其他的共享项目,如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同样存在安全方面的问题。在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共享行业应该如何保证大众的安全呢?
安全问题频繁,共享行业被“泼冷水”
在央视记者的报道中,在使用了共享充电宝对手机进行充电后,可以看到手机屏幕上显示“允许访问设备数据”。上面还有着明确的提示:“将建立MTP设备连接以访问所连接设备上的数据。”但事实上,正常通过电脑连接智能手机后,会出现三种连接模式让用户进行选择:分别是MTP模式,可以进行文件的传输;PTP模式,可传输照片;单独只充电的模式。而共享充电宝却摒弃了应该采用的只充电模式,直接采用MTP模式,这究竟是想要干什么?或者说,就是想要查看、手机用户手机中的个人隐私信息,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部分共享充电宝对用户个人隐私信息的随意采集,在事实上造成了潜在的泄露风险,是对安全的挑衅。而共享单车也曝出相关事件:在8月下旬一位5岁左右的儿童就被摩拜单车的链条卡住手指,痛得哭闹不止。最终,出动了消防员才将儿童的手指给解救出来。此前还有的用户在骑ofo共享单车下坡时失控摔伤,甚至将ofo单车诉至法院去索赔2万元。而在今年5月份,在成都有人租用共享汽车发生交通事故,撞倒3人,其中1人不幸遇难,另有一人膝盖骨折。
可以看到,安全问题正在共享行业频发。而这些安全问题也向共享行业泼了一盆“冷水”。毕竟即使发展再快、体量再大,总是会被这些存在的安全问题所烦扰。
极力推卸责任,共享行业没有承担
事实上,这些安全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再常见不过。但发生在了共享行业身上,就显得颇为严重。关键就在于,目前使用共享设备出现问题后责任的界定十分模糊,且共享企业更多的是想推卸责任。比如使用共享充电宝造成个人信息泄露,但前者却能将责任推给其他APP,甚至用户平时浏览的网站等。
而针对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出现的安全问题,相关企业更是极力推卸责任。永安行单车APP的服务协议第六条中约定,“乙方租车时应认真对所租公共自行车进行检查,确认车辆各部件的完整有效”、“若刷卡租车,即表明已认同所借车辆本身的安全性”、“此时使用租赁卡及接受相关服务过程中发生任何意外或伤害事故,乙方须自行承担”。很明显,永安行是在加重用户义务、尽力免除自身责任。
在摩拜单车的“用户服务条款”中则约定,“如用户不幸发生任何意外或事故,除非用户能证明该意外或事故是因自行车本身的固有缺陷直接导致的,否则本公司不承担相应任何法律责任。”至于ofo单车虽然对用户意外伤害或事故未做明确约定,但给用户购买了“附加意外伤害医疗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还算是“善良”一点。
而在今年7月份,一位大学生驾驶共享汽车与私家车相撞后逃逸,被找到后这位大学生表示无钱赔偿。这起事故属于肇事逃逸,又找到肇事司机,保险公司不会进行理赔,但却始终无法得到解决。共享汽车企业甚至表示,“共享汽车作为第三方,从法理上并不存在赔偿责任……目前我公司能做的就是配合公安、司法机关调查,配合事故双方协调处理。”无奈之下,私家车师傅就只能将肇事司机及共享汽车起诉至法院。
总是把责任都推给用户,自己只享受既得利益,共享行业的如意算盘真是打得真响。但要知道现在的人们都不再是“小白”,小心共享行业因安全问题被群起而攻之。
保证安全不能只靠共享行业自律,更要强硬手段
随着共享行业体量越来越大,用户数量越来越多,根本不可能在运营中“零安全事故”。为此,要尽可能地保证安全并提供规范、合理的后续处理方式。保证安全是基础,共享行业要确保共享的产品合乎要求,无安全隐患。但是看看那么多被闲置、乱放、破坏的共享单车,安全隐患实在是太大了。
而在安全事故发生后,如何进行妥善处理也非常重要。现在共享企业极力推卸责任的方式完全不可取,只是在为自己的品牌形象抹黑。不能只靠共享行业的自律,而是需要更强硬的手段。相关部门牵头采用制定法律法规的强硬手段,与共享行业一起去厘定责任界限。而共享行业也要通过保险等手段,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
共享行业不是法外之地,更不能恣意妄为。想不承担责任就狂捞钱?哪有那么简单!(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