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洞房的习俗,是从何时何地开始的呢?

近来媒体上有关闹洞房的报道,看了实在让人气愤,实在是太过分了,这哪里是闹洞房,简直就是犯罪嘛!导致有些甚至地方因为闹洞房的习俗太恶,一度没有人家愿意将女儿嫁过去。话说回来,这闹洞房的习俗,是从何时开始的呢?

据史料考证,闹洞房作为我国传统婚俗的一部分,由来已久了。因多发生在新人的洞房里,故称为"闹舟"、"闹洞识"、"闹新房”这习俗以新娘为主要逗趣对象,故又称"闹新娘"、"耍新娘”有时还称为"戏妇"。中原地区闹洞房,通常进行的活动将咬苹果、咬喜糖、走独木桥、夫唱妇随等。不同的地区,活动的内容不完全相同,但给新人撒喜床的节目是必不可少的。

闹洞房之咬苹果

闹洞房的习俗起源甚古,闹房习俗始于先秦汉代时期,婚礼淳朴、肃穆。孔子在《礼记·曾子问》中描述当时的嫁娶情景时说:“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烛,思相离也;娶归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反映了先秦婚礼的淳朴习尚,没有喧嚷纷闹大操大办的场面。入汉以后,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古板而沉闷的旧式婚礼,不再固守“三日不举乐”的古训,开始大操大办,使婚礼蒙上世俗的喜庆色彩。《汉书》里面就记载"燕地嫁娶之夕,男女无别,仅以为荣。"。闹房的习俗可能起源于"听房"。在新婚之夜,亲朋好友在洞房窗外窃听新媳妇的言语和动作,人们感兴趣的无非就是男欢女爱之事。从性心理的角度讲,这种举动似乎正是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意淫"之举,以后逐渐演变成为戏弄新娘的闹洞房。

此种风俗行至唐代,风行民间,不但男方亲属、贺宾客朋都有戏弄新娘的权利,连不相干的陌生人,也可以中途阻拦,品头论足,抚摸取笑,需索于难。这种习俗由古至今,已由个人行为变为集体行为。

关于闹洞房习俗的来历,我国民间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源于驱邪避灾。相传,很早以前紫微星一日下凡,在路上遇到一个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随在一伙迎亲队伍之后,他看出这是魔鬼在伺机作恶,于是就跟踪到新郎家,只见那女人已先到了,并躲进洞房。当新娘拜完天地要进入洞房时,紫微星守着门不让进,说里面藏着魔鬼:众人请他指点除魔办法,他建议道:“魔鬼最怕人多,人多势众,魔鬼就不敢行凶作恶了。"于是,新郎请客人们在洞房里嬉戏说笑,用笑声驱走邪鬼。果然,到了五更时分,魔鬼终于逃走了。可见,闹洞房一开始即被蒙上了驱邪避灾的色彩。

闹洞房驱邪的风俗南北各地都是有的。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新人入洞房前,新郎前一晚就须睡在洞房,事先请两名女童手执红烛将新房内照一遍;天津人则请吹打班子在新房内吹打,以求吉利。新人人房后,驱房内邪气依然十分重要。诸如在东涨,新郎进屋后要象征性地向新房四角各射一箭,或手执单刀朝每个角落虚砍一刀,并歌曰:"一砍妖,二砍怪,三砍魔鬼坏脑袋,四砍丧神快离开,笑看麒麟送子来。"更普遍的习俗是在新房内置长明灯。所谓"洞房花烛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有学者研究说,"听房"习俗,实质上也是防鬼怪进入洞房的一种保护措施。

洞房

还有另一种观点认为,闹房首先在北方出现的,开始时主要是捉弄新郎,这大概与北方民族的生活习性有关。那时候他们以狩猎和游牧为生活手段,使得男子十分骠悍和勇健,在新婚时忍受棒打可以证明一个男人:是合格的大丈夫。

总之,闹洞房是古代就有的风俗,古代的闹洞房主要是让新郎新娘抛弃陌生感,是性教育的一种方式,而现代的闹洞房则有了变化。新人结婚的当晚,亲朋好友要到新房里去闹洞房,使出各种奇招闹腾新郎新娘,以达到逗乐、热闹的目的。虽然新郎新娘常被整的哭笑不得,但也在游戏中增进了彼此的感情,为新婚生活开了个好头。

不过,凡事都要有个度,过度就不好了。闹洞房也是这样,搞得过分了,那就是恶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