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死要面子封“烈士”
康保裔,《宋史》将他记录在《忠义传》中。既然位列《忠义传》,显然宋代正史将之定位为“忠义”。
康保裔是一员猛将,史载此人长于骑射,尤其是弓矢技术很是厉害。他可以手握箭镞30支,连续射击目标,并做到后一支箭从前一支箭的箭筈(音扩,弓箭的最后方)进入,首尾相连。
这种射击技术,在宋史上是不多见的。两宋之交的名将岳飞也有这等箭术,不过,岳飞也只是发箭3支而已。康保裔如此娴熟的弓矢技术,在宋代应该是无出其右者。
康保裔能够做到弓马娴熟,这与他常年身处战阵之中有很大关系。根据史料记载,他的祖父康志忠,他的父亲康再遇都是武将,且都老于兵事、死于兵事。
待到康再遇阵亡之后,康保裔继任父亲的职务,供职于石守信麾下,为太祖皇帝讨伐李筠立下了战功。此后,康保裔主要活动于抗辽前线,累官代州知州、深州知州、京州观察使。宋真宗即位后,擢为高阳关路都部署、侍卫马军都虞侯,坐镇河北辽军南下东路重镇高阳关,成为宋军前沿的一名高级将领。
康保裔“谨厚好礼,喜宾客”,对读书人相当礼遇。对于麾下士卒,康保裔也不吝啬,除了每次战斗后赏赐颇丰,对士卒也很爱惜,因此,康保裔所部战斗力很强,成为塞上一支劲旅,也是辽军强有力的对手。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九月十九日,萧太后(燕燕)和辽圣宗率领辽军南侵。从早先的情报活动中,宋人已知辽军可能南侵,因此有一定前期准备。但是,战斗初期的交战中宋军没有得手,这就让宋军主将镇、定、高阳关都部署傅潜畏惧不已,他坐拥步骑8万,却不敢出定州与辽军作战。
傅潜麾下将领见主帅如此怯懦,纷纷请战,可都被傅潜给骂了回去。真宗多次催促傅潜会合诸路宋军与辽军作战,宋军定州行营都部署范廷召、宋军都监秦翰、镇州都部署桑赞也请求傅潜早日出战,范廷召甚至当面辱骂傅潜说:“公恇怯乃不如一妪尔。”傅潜听闻,一语不发,还是不出战。
最后,傅潜实在扛不住范廷召等人的反复劝谏,分步兵2千、骑兵8千给范廷召组成万人部队出高阳关迎击辽军,宋军终于成行。
可这万人步骑,平原野战中怎能与辽军大军对抗呢?范廷召眼见傅潜是靠不住的,于是便向高阳关都部署、侍卫马军都虞侯康保裔求援。
康保裔接到求援消息后,不顾敌众我寡,立刻带领麾下支援范廷召。然而,当康保裔所部赶到瀛洲西南的裴村战场,天已黄昏,范廷召已经与辽军缠斗起来,其后军已经被辽军缠上无法摆脱。
这一战,辽军出动的尽是精锐之师,范廷召支持不住。幸亏是康保裔及时杀到,宋军才稳住了阵脚。考虑到天色已是黄昏,宋辽双方各自鸣金退兵,准备明日再战。
是夜,范廷召谍知辽军增援正源源不断杀入战场,形势对自己越来越不利。于是,他没有通知康保裔,就率领本部兵马南撤了。可怜康将军不知道范廷召已经撤军,依旧孤军坚守阵地,准备明晨的厮杀。
次日清晨,宋辽两方都发现战场力量发生了太大的扭转。辽军援军源源不断赶来,将康保裔孤军一支团团围住。康保裔属下建议他换上士卒的甲胄,骑马突围出去。然而,康保裔正色回答说:“临难无苟免。”坚决不突围,要与辽军决一死战。
宋军奋勇杀敌,与辽军交手数十回合,击毙大量辽军。但康保裔最终寡不敌众,弓矢用尽之后,宋军陷入更加被动的境地,加之辽军骑兵耶律谐理部迂回到康保裔阵后发起攻击,宋军很快被分割开来。最终,在援军不至的情况下,康保裔部全军覆没。康保裔被俘。
康保裔兵败的消息很快被宋廷得知。然而,宋廷却并不知道康保裔被俘并已投降的消息。于是,隆重的追悼会就这么开了起来。
除此之外,御驾亲征的宋真宗此时正在河北大名府坐镇,在得知康保裔战死的消息后,对康家人多有赏赐,孩子们给封了官。就连康保裔84岁的老母也得到了白金50两,封为陈国太夫人的赏赐。
按照宋军军法,主帅死,其麾下亲军因保护主帅不力,则行军法。消息一出,康保裔麾下那些突围出来的将士们不干了。结果,他们一口咬定康保裔确实是兵败被俘而投降辽军了。
这让宋真宗很闹心,决心查清楚康保裔的下落——究竟是死是降。经过调查,宋真宗终于得到消息:康保裔战场上送客人离开营地,猝不及防遭遇辽军偷袭,结果力战而死。
这是一份让所有人都感到满意的报告。宋真宗不会因为自己嘉奖过假“烈士”而丢面子;亲军将士因为怕被军法处死而一口咬定主帅没死,而投降了辽军。这帮人不过是为了抹黑“烈士”而不让自己被军法从事。
至于其他那些裹足不前,未能及时救援康保裔的将领们,他们当然也不用对康保裔之死承担责任,毕竟康保裔是在送客人出营时被辽军偷袭而死。这与他们是否救援康部没有关系。
康保裔兵败被俘之后,就这么当了“烈士”。入辽之后,为了避讳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名讳更名为康昭裔。
按照《辽史》记载,康保裔后官至辽昭顺军节度使。只不过,作为宋朝降将,康保裔此后没有与宋军交手过,他这么一个假“烈士”就这么被写入了《宋史·忠义传》中。
投降辽朝服务宋朝的“烈士”
王继忠的故事发生在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年)。王继忠是宋真宗潜邸亲信,其父王珫原是驻守瓦桥关的武骑军指挥使。
王珫阵亡时候,王继忠只有6岁。朝廷将他补官东西班殿直,作为宋真宗太子时的侍从,很得真宗信任。真宗皇帝即位后,王继忠“改镇、定、高阳关三路钤辖兼河北都转运使,迁高阳关副都部署,俄徙定州”,出任沿边军事要职。
咸平六年年四月,辽国南府宰相耶律奴瓜、南京统军使萧挞凛领军南侵,兵锋直指定州望都。宋军“镇、定、高阳关路都部署”王超召集镇州都部署桑赞和高阳关都部署周莹合兵迎敌。
周莹派王继忠以高阳关副都部署的身份代表他出战。宋军合并后,王超以1500人为先锋,北上望都。次日,宋军在望都南六里处与辽军遭遇爆发战斗。这一战,宋辽两军从午后鏖战至半夜,未分胜负,双方各自收兵,准备次日再战。
然而,辽军又一次使出他们所惯常使用的战术——以骑兵侧翼包抄,绕道宋军后方,配合主力作战时候前后夹击。夜色掩护下的辽军迂回部队,绕到了王继忠高阳关部队的后方,将王继忠后路、粮道切断。
王继忠发现了这个情况,赶紧回师去救援。王继忠亲自与敌人鏖战于康村。宋朝的潜邸武将大多是乌合之众不堪战场重任,然而这个王继忠却是个战斗好手。在面对辽国骑兵攻击时,一派武将本色,勇猛无比。
作为高级将领,他的衣着甲胄是与其他士卒不同的。因此,王继忠刚一进入战场,就被辽军重重包围,形势危急。然而,听闻消息的王超和桑赞等人,知道辽军已经形成了对自己的侧翼包抄。他们对王继忠的处境竟然见死不救,领军撤退了!
可怜王继忠指挥所部力战不能却敌,唯有且战且退,最终依旧没有逃脱辽军骑兵的攻击,全军覆灭。王继忠被生擒。
真宗得知王继忠“阵亡”和宋军战败的消息,急发河东路广锐军15000人增援,高阳关路都部署周莹也赶紧出关救援。然而辽军早已撤去。王继忠则被送往辽帝行营。考虑到王继忠是宋真宗潜邸旧人,辽人招降了王继忠,并给予高官厚禄。
王继忠毕竟是真宗皇帝潜邸旧人,感情非同一般,他的“阵亡”让真宗皇帝震惊不已。除了追封“烈士”,宋真宗“优诏赠大同军节度,赗赙加等,官其四子”,作为对自己潜邸旧人的补偿。
然而,王继忠毕竟没有死。他日后服务辽廷,始终与宋人打交道。宋辽澶渊会战最终议和,这其间也有王继忠从中多方联络促成的功劳。
“烈士”最终没死,在辽国还活得好好的。相比康保裔来说,将他归于《忠义传》主要是考虑到皇帝面子的问题,而这王继忠“烈士”非但没死成,还成了宋史上无法回避的关键人物。
当然,他最后多方沟通,促成宋辽“澶渊之盟”的签订,也算为两国罢兵言和做了不小的贡献。《宋史·列传三十八》和《辽史·列传十一》上都给他列了传,以记录他的历史事迹。
石守信后代得以善终
最后,还有一个“烈士”石元孙。他在与西夏大军作战中兵败被俘,宋廷也以为他战死沙场了。考虑到石元孙是开国元勋石守信之后,又是皇亲国戚,朝廷对他的追赠、嘉奖也相当厚重。可问题是,在宋夏交换战俘时候,石元孙竟然活着返宋了。
石元孙自然无法得到如同康保裔、王继忠两位人物那么宽大的处理。在他还没回国入关之前,宋廷上下就争执了起来。不少人认为应该杀了他,否则在西夏人面前太丢人。
最终,宋廷考虑到石家人特殊的身份,也考虑到万一杀了石元孙对前线士气不利,还是让石元孙这位假烈士得以善终
(作者:吴启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