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铠甲“打冤家”的彝族兵器还有雌雄之分?

彝族自古就是一个尚武民族,彝族社会由家支制度构成基础。各家支往往为了土 地、财富、奴隶、婚姻等大动干戈,彝族称作“打冤家”。

尚武之风在彝族经典文献、军事、习俗等方面都有表现。 以至于今天彝族生活中还有许多旧时代遗留下来的兵器、铠甲。

汉代滇国青铜储贝器上的武士形象,据说旧式彝族远古祖先

南诏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乌蛮,即今天彝族的祖先,是勇悍好斗的民族

乌蛮是南诏国的武士阶层,图为南诏武将。 其铠甲就是今天彝族铠甲的原型。

彝刀历史悠久,在宋代就是建昌土官进献朝廷的贡品之一。彝族史诗《勒俄特依》,神话《长刀》,都有彝刀起源的传说。

传说彝刀是远古时期彝族英雄阿尔师傅利用陨铁打造的。元代《云南志略》记载:彝族“善造坚甲利刃”。

据《越寓厅全志 载:彝族“佩长刀,生子时即以铁三四十斤人火烧锤炼,一年数炼,炼至十五六岁时,铁止七八斤,造 为长刀,镶以金银把,锋芒甚利”。这样的十年铸一剑,必然是精品。

彝刀无统一的标准制式,造型各异,长短不一, 但一般而言彝刀都是直刃,刀体宽厚,无护手。彝刀大多是为单手握刀,刀柄短。彝刀无血槽,刀鞘也无提梁,而是以两孔系绳。

上世纪30年代拍摄的彝族武士,个个刀不离身

上图:彝族刀剑

再看彝刀刀鞘的装饰,彝族认为黑色是大地的象征,属于雌性。相反刀应该是 “雄性”物质,黑色的鞘与闪亮的刀体是“雌雄”的完美结合。

彝族以黄为美,故柄首大多饰以黄铜,或淡黄兽骨装配;高档彝刀还多以金银包饰柄鞘,黑底更衬托出银的光亮, 使宝刀更加耀眼。

彝刀多錾刻图案纹饰。纹样来源于自然与生活,有日、月、几何图形、植物图形、动物图形;人物有彝族英雄支格阿鲁等。

彝刀刀体中部,有多条叠打产生的平行于刀体的黑色长纹。渗透在刀体中,如流水似细沙,蜿蜒“流”向刀尖。

上世纪初,西方人在凉山拍摄的彝族参与打冤家的武士

彝族大家族都有家传皮铠甲。最好的皮铠甲是用犀牛皮和大象皮制成的,其次是黄牛皮铠甲,存放数百年也不朽烂。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现存80余件皮铠甲,最珍贵的一件是是距今700多年的元代铠甲,至今纹案颜色仍十分鲜艳。

彝族铠甲还分雌雄,红色为雄甲

皮铠甲做工精细,用牛皮为胎,外表髹漆并饰有彩漆花纹。彝族铠甲同样分为雄性和雌性。“雄”铠甲为红色;“雌”铠甲为黑色。均以羊角纹、鱼骨纹、几何纹和阴阳太极纹等图案装饰。皮铠甲在一侧腋下开口,以便穿着。穿上后再把开口处用皮绳系结住。甲裙较短利于徒步战斗。

彝族雌甲

皮铠甲不仅是战争防具,也是富有和特权的象征。据《西南彝志》记载:“铠胄显威荣。”用来赠送长辈、头人和当作“货币”交换商品。据当地习惯法中记载:“在裁决重大人命案中,对于应赔偿的人命金,可以用铠胄、羊皮、毛布、博子(铠甲内衣)论价赔偿。”

战盔

彝族崇拜皮铠甲,出战前,往往要祭祀皮铠甲,祈求其保佑。平时也不随意摆放它,也不随便拿出来,严禁脏物触及。正是这种对祖传甲胄的珍爱,使得大量旧时代的铠甲刀剑得以保存。

上世纪50年代以前,彝族仍是奴隶制社会,每当家支与家支发生“冤家械斗”时,拥有皮铠甲的家支男性成员就要出征,这是获得“惹科”(即英雄)的机会。因此,最具荣誉感的男子们都会去争取这个机会

上图:上世纪80年代的彝族青年身穿祖传铠甲,宛如千年不变的彝族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