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澳门洪水中的“蝶泳怪叔叔”看公民科学精神的缺乏

近日台风“天鸽”登陆华南沿海地区,澳门也受重创,有市民拍到一男子在积水道路上蝶式游泳,网友嘲笑其是不是神经了。

但另一个视角的视频展现了事情全貌:男子其实正在奋力救助一名落水者,随后两人成功脱险。

同样的一个事件,旁观者从不同角度看,就会有截然不同的结论,而只有一个结论才最接近事实真相。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是由于信息获取的不对称。不同角度的观察者获得的信息不同,只有将所有信息加在一块,去伪存真,再加以分析,事件的真相才会浮出水面。否则就会是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如果急于从不正确的或是不完整的信息出发进行推论,得出的往往会是错误的、奇奇怪怪的论断。

二是由于公民科学精神的缺乏所致。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是贯穿于科学活动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

科学精神包含了很多内容,例如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科学精神就是理性精神,理性的原则是内在性原则和自主性原则。只有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不盲目人云亦云,从众心理作祟,在尊重已有客观事实和科学认识的同时,进行理性的质疑,才能得出正确的事实。

而缺乏科学传统,缺乏科学精神,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大缺陷。科学精神的不足,与我们的好奇心不足有关(好奇心当然不是指娱乐八卦、张家长李家短这样的市井传闻),特别是纯粹而不功利的好奇心(举个例子,牛顿发现力学三定律、光学原理、万有引力定律时都不能直接生产出产品,100多年前量子力学刚出来时,除了学术界的自娱自乐,谁也不知道它能给社会发展提供啥帮助,说人话就是——不能变现,不能拉动GDP。而现在的机械制造、光学工程、航天技术、CT、磁共振MRI、激光技术、微纳电子学、手机电脑上的LED屏幕、CPU、GPU、内存、硬盘等等,都是它们的重要应用)。古代中国人不喜欢探求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喜欢探求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在中国古代,诗做得好,可以收获很多粉丝,变成大V,但很少有为科学家、工匠树碑立传的。

只有培育起全社会的科学精神,人们都会自觉识破各种新的旧的谣言,才会让父母亲友朋友圈里各种不靠谱的小道消息、惊天爆料、无稽之谈、打着“科学”名义的伪科普不再疯传。毕竟,先等谣言流传再用科学知识去辟谣,并不是最好的科普之道。最好的科普,应该是人们能将谣言、伪科学等识破在萌芽状态,不信谣、不传谣,让它们根本没有容身之地,自然也就不会流传了。

令人欣慰的是,在广大网民得知了“蝶泳怪叔叔”其实是智(蝶泳泳姿救人最快,其实freestyle也挺快的)勇(无惧洪水,下水救人)双全的救人英雄之后,网络跟帖评论的文风也随之一变,大家都交口称赞这位“蝶泳怪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