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是怎样考公务员的?

想做官,自己考

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的选定有多种方式。

最牛气的是“特任”。各“会”“部”“院”的委员长、部长,通常是最高层领导内部协调。能得到“特任”的,都是有权有势的军阀和政客,如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军政部部长冯玉祥等。

其次是“选任”。各部院长、副院长要经过国民大会选举产生,如行政院院长宋子文,财政部部长孔祥熙等。

第三是“简任”。由国民政府直接任命,实际上最高层管不了这么多,基本由各机关长官转请任命。包括各“部”“会”的次长(如教育部次长)、副委员长、秘书长,以及中央机关直属署局的署长、局长,各省政府的主席、厅长、直辖市市长、局长等,都是简任官。

你要是当了教育部部长,也能把胡适、鲁迅、徐志摩等人弄去当次长,爱谁谁。一般情况下,行政院都会批准。

第四就是“荐任”。需要走正式推荐流程,省部级长官提名呈请国民政府任命。中央及各省市各机关的科长、视察、督学及各省的县长等,都是荐任官。

独霸山西的阎锡山是五台人,麾下县长一大半都是他老乡,故而山西老表们说“会说五台话,就把洋刀跨”。

最后的是“委任”,由各机关直接任命。中央及各省各机关的科员、书记官,各县政府的科长、秘书、科员、办事员等,都为“委任”官。

说了这么多,你大概已经猜到了,靠辛苦考试爬上来的草根阶层,一般是“委任”的科员、办事员,少数优秀者,才可能是“荐任”的底层干部。

即便科员也算是吃皇粮了,寒门子弟仍然趋之若鹜。南京国民政府还算规矩,当时能历经几次考试而跃出农门的草根精英并不多,大部分还是能安排职务。

假如你是位出生在民国后的学子,1930年1月6日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正式成立的时候,您正好20多岁,想谋个好工作,又无甚社会关系,那建议你去南京考几场。

考试院考什么

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的首任院长是孙中山的秘书、蒋介石的换帖兄弟戴季陶。

戴季陶早年追随孙中山,是国民党中的元老派。他年轻时与蒋介石在日本相识,关系亲密,蒋介石对戴季陶非常器重,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蒋提名其担任考试院院长。戴季陶从1928年10月走马上任,直到1948年才辞职,顽强地干了20年。

你想走考试途径,必须经过戴院长这关,考试院具体地址在原鸡鸣寺下的关帝庙。

选此处可大有来头,明朝国子监就设在这里。戴季陶饱读诗书,对明朝国子监心向往之,也将考试院建筑设计成宫殿样式,碧瓦红墙,飞檐斗拱,大门匾额上题曰:为国求贤。

更有意思的是,因考试院原址为关帝庙,院内还建有“武德楼”,安奉关帝、岳飞神位,并以张飞等24人从祀。每到传统节日,戴季陶都要率众焚香致祭。

考试院负责的考试又有哪些呢?

主要也分三大类:

一是“任命人员考试”,大致类同于今天的公务员考试,分高等和普通两种。高等考试招录的是大学毕业生,通过考试后将列为“荐任”职的公务员。普通考试招录的是高中毕业,通过考试将作为“委任”职使用的公务员。

二是执业证书考试,如律师、会计师、医师等。

三是“公职候选人”考试,对象是选举产生的候选官员。此类考试有作秀的成分,分“试验”(书面考试)和“检核”(审查资格)两种,您来历大,走个过场就行了,如果戴院长看你不顺眼,可以硬生生把你给考倒。

怎样才能参加“高等考试”呢,您必须具备下列资格之一:国立或教育部承认之国内外大学与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有证书者;另外,曾任委任官与委任官相当职务3年以上者。

高等考试考哪些内容呢?

国文、党义(第二届开始增加中国历史、中国地理)等基础科目为第一试,又称“甄录试”;专业科目考试为第二试,又称“正试”;第三试为面试。

甄录试不及格者不能参加正试,正试不及格者不能参加面试。如甄录试及格而正试不及格者,下届考试可以免甄录试,正试及格而面试不及格者,下届考试可免甄录试和正试,但只能免一届相应考试。面试及格方能录取。

在戴院长主政期间,考试院曾大张旗鼓地举行过多次高等考试。考试的主要对象都是大学生,彼时大学生就业率不高,经过考试院的选拔,就有做官的资格,是故从者如云。但录取者毕竟是极少数,题旨艰深,程序烦琐,许多才子都被考倒。

金榜题名的规矩

如果你有幸考过,恭喜,接下来的程序会让您倍感荣耀。

发榜的那天,考试院长戴季陶会身穿传统礼服,手捧“金榜”(黄纸金字,白绢泥金特制),率领全体监试委员,徐徐来到考试院门口,由两个赞礼官接过金榜,贴在照壁。贴榜时,身后仪仗队鼓乐齐鸣,全体成员向金榜行鞠躬礼,以示尊贤爱才。

放榜后,考试院会择吉日颁授证书,戴季陶通常会请社会贤达、著名教授前来观礼。证书均由戴亲手颁发,并予以勉励,状元还要致谢词。

行进到这里还没完,戴季陶还要率领全体监试委员以及考试中榜人员,赴中山陵“谒陵”,绕陵寝一周,并致祭告词。谒陵时,男士必须一律着蓝长袍、黑马褂。

谒陵归来后,还有专门的宴席,每上一道菜,都要奏古乐,取《诗经·鹿鸣》之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古意。

宴后,戴季陶会给中榜者每人送上一份亲笔题字的《总理遗教》、一锭特制香墨,各个录取类别的第一、二名还能额外获得戴的亲书诗词纸扇等物。

任性的戴院长

国民政府考试院戴院长也讲究彩头,做过几件滑稽事。

一是给考生改名。首次高等考试录取率相当低,几千人应考,三场下来,仅仅录取了100人。

发榜后,戴季陶一一召见中榜者,当他看到一位学生名叫屠晋,号剑痕,就语重心长地对该生道:“老弟,你这个名字杀气太重,甚为不祥!”屠晋答:“那就请院长给我另行赐名吧!”

戴季陶说:“我就想这么办,但你的名已经登记造册,不方便改了,今后你不宜去山西工作。我想改你的号为‘希平’,就是希望和平的意思,这样可以起到相克相生的作用。”屠晋只能连连表示感谢。

二是听信传言,将别人的名次降低。第二届高等考试,头名当属禹振声。戴季陶不知从哪里听来的小道消息,说禹振声是亲兄妹结婚。

其实他冤枉了禹,因其夫人也信禹,坊间就以讹传讹。戴季陶不取证调查,说了句“道德败坏至此,何以表率群僚”,便把禹振声降为第三名。

你要是参加民国的高等考试,既要有好名字,又要有好名声,还要有好形象。

第二届被录取的考生中,有位名列前茅的考生叫李学灯,此人精通法律,颇有专业才能,国民政府有意任其为立法委员。可是他其貌不扬,又衣着随意,戴季陶横竖看不顺眼,认为“此人类似上海小开(公子哥儿),轻浮之气未除,尚须磨炼”,将他安排进入法官训练班学习。

不久,司法部长王用实想把李学灯提到部里当秘书,戴仍以尚须磨炼加以拦阻。直到抗战胜利后,司法部又提李学灯为贵州高等法院院长,戴才勉强同意。

(作者:吴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