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对匈奴的挑衅一忍再忍,全靠这父子三人,才让匈奴乖乖来降

匈奴在历史上长期存在,西汉有了李广、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匈奴才变得老实。可到了西汉末年,匈奴又重新崛起,以至于刘秀执政初期只能对匈奴采取防御的战略姿态,但是刘秀执政后期,匈奴却变得十分老实,这多亏了耿家父子:耿国、耿秉、耿夔。

耿国,是“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耿弇的弟弟。耿弇年轻有为,21岁时就开始跟随刘秀南征北战,战功累累;26岁时,作为一方统帅平定齐鲁,为刘秀西进和南下打下了战略基础。耿弇的五个弟弟也都是人杰,但如此人才济济的家族,刘秀竟然在平定陇右和巴蜀时期不再重用,当然他是有自己打算的。

公元36年东汉消灭公孙述,统一全国,可边境地区却是强敌环绕:东北地区是貊人和鲜卑;北面是乌桓和部分匈奴;西北地区是乌孙和部分匈奴,西部还有野蛮的羌人部落。此时的东汉王朝百废待兴,急需时间休养生息。为此,刘秀决定不再劳民伤财,他驳回了手下大将的远征申请书,对匈奴采取积极防御的措施,派骠骑大将军杜茂总管边境军务,建筑烽火台,巡视边境;派心腹大将王霸镇守渔阳;派大将祭遵的弟弟祭彤镇守辽东;派骁勇善战的马武镇守滹沱河。

然而匈奴、乌桓、鲜卑等部落依然侵袭,有时候甚至联合进犯,东汉君臣为此伤透了脑筋。

事情在公元45年开始出现好转。

辽东太守祭彤招降了一部分鲜卑部落,他采取“以夷制夷”的方法,命归顺的鲜卑人攻击乌桓和匈奴,当然东汉王朝为此花了很多钱,辽东边境日益稳定。

可乌桓、匈奴依然进犯,抢掠百姓。为此,名将马援主动请缨出击乌桓,却无功而返。

不料匈奴自身开始分裂。

因为内乱,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首领因为自己处在了东汉和北匈奴之间,为避免自己腹背受敌,也为了抗击北匈奴,南匈奴主动表示愿意归顺。

这件事完全出乎东汉君臣意料。为此,刘秀召集文武百官,专门研究南匈奴的事。

手下大臣各抒己见,议论纷纷,主要意见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匈奴一向缺乏诚信,也许此举别有用心,不能接受南匈奴的请求。刘秀一时也拿不定主意。

这是一个不起眼的中郎将站了出来,说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这个人就是耿国。

耿国自幼在边境长大,熟悉边境各种事务,他不紧不慢地说道:“南匈奴主动归顺应是一件好事,我认为应当像前朝汉宣帝礼遇呼韩邪单于一样,接受南匈奴称臣。因为南匈奴目前的处境艰难,归顺大汉是他最好的选择。接受南匈奴称臣后,即使他反叛,只能表明南匈奴言而无信,他的处境只会更糟糕;如果他诚心诚意归顺,我朝正好可以命他抵御东边的鲜卑和乌桓,对抗北面的北匈奴,同时震慑西北地区的各个小国,这样有利于边境长期的稳定。”

刘秀一听,这耿国分析的太精辟了,当即听从耿国的建议,接受了南匈奴称臣的请求,派使臣册封比为南单于。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耿国的建议和祭彤有相似之处,那就是“以夷制夷”。北部的各个部落都以游牧为生,居无定所,东汉军队如果远征,不仅劳而无功,更是劳民伤财。南匈奴归顺了,那么他变成了东汉王朝在边境的前头部队,东汉还会支援他粮草物资,南匈奴可以放心地对抗北匈奴、乌桓、鲜卑等各个部落。本来各个游牧部落之间就因为水草的事,少不了冲突,这对于南匈奴来说不算什么难题。

当然最受益的还是东汉王朝,可以 “坐山观虎斗,趴桥看水流”,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因此耿国的话语虽然不多,却足以改变了历史进程,他也因此开始受到重用。

果不其然,东汉正式册封南单于后,比为了表示诚意,主动率军进击北匈奴,并派自己的儿子到洛阳当人质。北匈奴大败,向北迁移了一千多里。

乌桓一看形势不对,在公元48年的冬天,也主动向东汉称臣,从此北方边境日益稳定,北匈奴即使南下,也是抢点东西就赶紧跑了。

再后来,已经称臣的乌桓和鲜卑部落也效仿南匈奴,时不时地进攻北匈奴。

北单于见势不好,怎么办,先试探一下东汉。公元51年,北单于派使者到武都郡向东汉请求和亲,东汉没有同意。

公元52年,北单于再次派遣使者到洛阳请求和亲,东汉还是没同意,但是赏给了使者很多贵重礼物。

公元54年,原先没有归顺的鲜卑部落也主动归降,复杂的北部边境只剩下一个北匈奴。

这一切都得感谢两个人,一个是高瞻远瞩的耿国,一个是力排众议的刘秀。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仅用谋略就挫败了敌人,不得不佩服耿国的洞览全局!

耿国有两个儿子:耿秉、耿夔,这二人不仅智勇双全,另外因为耿国的影响,也都十分熟悉边境事务。

刘秀的儿子汉明帝刘庄,早就有心北伐,开疆拓土,因此他对耿国父子三人十分赏识,经常向他们询问边境事务。

公元72年冬,刘庄决定对北匈奴采取军事措施。他命自己的姐夫窦固与耿秉等人驻扎在凉州地区,开始集结队伍。

公元73年,刘庄命手下人兵分四路,进击北匈奴:

窦固和副手耿忠(耿弇的儿子)率领一万多骑兵出兵酒泉;

耿秉和副手秦彭率领一万多骑兵出兵居延关;

祭彤和副手吴棠率领部分东汉骑兵汇合南匈奴的人马,出兵高阙;

来苗(刘庄的表哥)和副手文穆率领东汉骑兵汇合乌桓、鲜卑的骑兵,出兵平城关。

四路人马同时出发,进击北匈奴。可北匈奴消息也很准确,一听说东汉要出兵,很多部落都提前撤走了,只有窦固运气好,碰到了北匈奴的军队,斩杀了一千多人,其他将领都无功而返。因此窦固被升官加薪,开始有权利统领各路人马。其实,窦固也就击败了北匈奴这一次。

公元74年,窦固和耿秉一起降服了车师国,但主要功劳还是耿秉的。

因为车师国有后王和前王,前王是后王的儿子,分别驻守不同的都城,相距有五百多里。窦固想先攻打前王,耿秉不同意,他认为应该出其不意,先攻打后王都城,这样前王不战自降。窦固一时犹豫不决,关键时刻,耿秉奋而起身:“我愿意做前头部队。”语罢便飞身上马,率先出发。其他将领都愿跟随,窦固见机也跟随只得起身。结果耿秉一举降服后王,前王听说后果真不战自降。

公元88年,北匈奴境内大旱,归降的人连续不断。南匈奴决定趁机吞并北匈奴,于是南单于上书东汉朝廷,请求当时掌权的窦太后发兵一起攻打北匈奴,并请求窦太后和皇帝刘肇最好派耿秉出征,此时的耿秉担任执金吾一职。

这时候窦太后的哥哥窦宪(窦固的侄孙),因为杀人被囚禁在牢房。为了活命,窦宪主动请缨,说自己熟悉边境事务,愿意为国出征,其实他是在洛阳长大的。

窦太后偏袒自己的哥哥,就命窦宪为主帅、耿秉为副,一起出征北匈奴。窦宪也颇有心计,为拉拢耿氏兄弟,他命耿夔作为自己的代理司马,相当于他的军事副官。

在公元89年秋,因为耿秉、耿夔兄弟二人的所战披靡,东汉大败北匈奴,窦宪和耿秉刻石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威震塞北。

公元90年,窦宪为避免耿秉再立新功,就派耿夔出击北匈奴。结果耿夔率领精锐骑兵八百人,长途奔袭北单于的都城,斩杀了五千多人,吓得北单于带着几个随从跑到了西欧。耿夔一直追到距离东汉边塞五千多里的地方才班师回国,他也因此被封侯。

耿国父子受到东汉前四任皇帝的重用,这也是光武帝的安排。刘秀前期将耿弇等人搁置不用,一方面是为了防止耿氏家族势力过于庞大,一方面是为了把提拔重用耿家人的机会留给自己的后人,帝王之心果真深不可测。

其实不仅仅是耿国父子,整个耿氏家族都在平定边患、开疆拓土方面为东汉立下了不朽战功,可以说是六大家族里战功最大的家族。

历史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江渚渔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