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走路是宝宝身体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看到宝宝蹒跚迈步,爸妈心里一定很高兴。但妈妈别忘了仔细观察宝宝走路的形态哦,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咨询就医。
正常宝宝的步态
宝宝初学走路,往往就是在摸索如何掌握好重心来协调行走的步伐,一般经过以下5个阶段:
·10~11个月:从搀扶站立发展到稳定站立
·12个月:自由站立、弯腰和下蹲
·12个月以上:扶着东西能行走
·13个月左右:开始蹒跚独步
·13~15月:能够熟练走路,扩大探索的范围
而在蹒跚学步阶段,宝宝多用脚掌前端的力量,脚步岔开,甚至会比肩膀还宽,身体摇摇晃晃,两臂外展,似走似跑。有的宝宝走路时,有时足尖着地,有时足跟放平。有些宝宝为了支撑身体重量的平衡,会出现外八字步态,这种姿势在3~4岁左右就会慢慢恢复。
当心5种不良步态
当宝宝已经能够独立行走后,父母应该更关注宝宝走路时的姿势,如果出现以下5种步态,就要当心是否有疾病了。
NO.1跌跌撞撞
从刚学会走路直到1岁半左右,宝宝走路跌跌撞撞都是完全正常的。在迈出了第一步之后,还需要大约3~6个月的时间,孩子才能很好地控制脚步。如果到了2岁左右时,宝宝走路还跌跌撞撞,妈妈就应该多多关注了,这可能是孩子的运动功能发育不好造成的。
TIPS:
①妈妈不妨多多加强宝宝腿部肌肉的锻炼,多带宝宝参与户外活动。
②如果宝宝情况没有改善,建议首先去医院神经科进行排查,如果不是这类问题,就应去小儿外科或骨科检查是否是骨骼的问题,如跟腱偏短等,一旦发现,要给宝宝及早治疗矫正。
NO.2走路像小鸭
宝宝走路摇摇晃晃,好像一只小鸭子。这是生理问题,因为他还是平足。小孩子需要在走路的过程中,磨练他的脚底的肌肉,练出弧形。95%的孩子在5岁前,脚底会自然出现弧度。
TIPS:
①平常多练习蹬三轮或骑两轮小轱辘童车,可以使孩子脚底弧度更快地形成。
②如果觉得孩子走路难看,也可以在孩子2岁左右时,让他做用脚趾夹铅笔、手绢或大扣子的游戏;在游乐场玩时,拉着孩子的手,让他踩滚桶;或是鼓励他用脚尖走路。
③如果宝宝在6岁左右,鸭子步依然没有改善,就应该到医院检查治疗了。
NO.3走路像螃蟹
宝宝的两脚朝内,像个大夹子。在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中,这种走路姿势很常见。在最初的几年中,小孩子走路时,头往前探,使他的双脚朝内。大约3岁左右,当他的大腿和小腿肌肉更结实后,这种走路的姿势就会消失。
TIPS:
①如果宝宝双脚一直朝内,可以在他坐在地上玩的时候,注意让他盘着腿坐,而不要让他叉着腿。或者给他买硬帮的鞋,用不了一年的时间,你就可以纠正好他走路的姿势。
NO.4走路像骑马
通常在2岁以前能够观察到宝宝两侧对称的膝内翻,多数时候,膝内翻的情况会在小孩长大后自动改善。不需要强迫宝宝很快地站立和行走, 应顺其自然,否则会对脆弱的骨骺产生过多压力。
TIPS:
如果情况在孩童2岁后仍不见好转,或只影响其中一条腿,这可能是更严重问题如软骨病(因缺乏维生素D所致的骨骼发育问题)和布朗特病(影响胫骨的情况)的征兆,家长应带孩子求医。
NO.5走路夹着大腿
孩子成长到1.5岁~3岁间,腿型会逐渐地转变为外翻,两脚并拢时站不稳,两个膝盖朝内扣,外观看起来为X型腿。
TIPS:
①一般双腿会自然调直,孩童无需接受任何治疗。只有当情况严重,或只影响其中一条腿时才需要医生进一步诊断或治疗。
②积极督促孩子加强体育锻炼,也可以多帮他按摩腿内侧肌肉。
步态异常及早预防
步态异常不仅影响外观及孩子的心理,更重要的是,还容易导致运动功能和步态异常,以及关节退行性变的提前发生。因此,日常生活中,妈妈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不要过早让孩子走路,尽量少用学步车之类的助行器。
②孩子在玩或爬的时候,不要穿鞋子或袜子,让孩子的肌肉和骨骼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正常生长。
③选择宽松、合脚的鞋子,袜子也不能过紧。
④尚不会走路的婴幼儿不建议穿鞋。即使已经学会走路,也建议少穿鞋,这样可以促进婴幼儿感觉神经系统的发育,同时还可锻炼孩子足部和脚趾的肌肉。
⑤注意睡姿和坐姿。有些孩子喜欢趴着睡觉,在睡觉时脚尖就会偏向内侧或外侧,久而久之与走路内、外八字就会互为因果,症状更加严重。另外,有些孩子坐着的时候喜欢把双侧小腿向外分开坐(“W”型),也容易加重异常步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