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是一种消极的情绪,是孩子出生后就具有的情绪反应,是一种原始的、本能的情绪。对事物的恐惧反应除了与先天气质有关,更主要的是与后天的习得性有关。及时了解原因和应对措施,才能正确安抚孩子心灵。
恐惧有利有弊
恐惧是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然存在的一种情绪:
恐惧的保护作用
恐惧可以作为警戒信号使婴幼儿逃离危险,使父母及时发现并帮助去除危害性事物,给与孩子适当的安抚和鼓励。
恐惧的压抑作用
但是恐惧也是一种强效应的情绪,有很大的反应效能,对人的知觉、思维和行动都有显著影响,是全部基本情绪中具有最强的压抑作用。
1.如果孩子长期处于恐惧情绪的体验中,就会造成精神极度紧张和压抑,使得思维受到抑制、动作笨拙,活动受限,严重地影响孩子认知的发展;
2.如果长期、多次地生活在一个恐惧的环境中或者缺乏父母或亲人的关怀和爱抚,就会促成孩子形成胆小、怯懦、退缩、逃避的个性。
不同年龄不同恐惧
4个月内:主要是听觉、肤觉、肌体觉刺激引起,如突然高声,突然改变身体姿势。
4个月以后:对不愉快的经验刺激产生恐惧,如对打针,甚至对医生、白大衣、医院等产生恐惧。
6~12个月:6~8个月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产生警觉,八九个月以后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深度恐惧、对深度(高处)恐惧。
1岁:突然的大声音、陌生事物、妈妈离去(分离焦虑)、1岁半以后开始对想象中的怪物产生恐惧。
2岁:听到某些声音,如噪音、雷鸣声、某些动物的吼声,看到某些事物,如高楼、汽车驶近、黑暗,怕关灯、怕在黑屋里独处,对书籍、影视作品中的恐惧画面产生恐惧。
3岁:对陌生事物恐惧减轻,但仍对黑暗、独睡、动物、夜间家长外出恐惧。
4岁:除了3岁时惧怕的事物,对死亡、听觉事物害怕,如警报声。
5岁:已经不大害怕动物,但是惧怕受伤和跌倒、黑暗、雷电交加的夜晚、警报声。
6岁:声音、黑暗、孤独,惧怕妖魔鬼怪。
3大原因引起恐惧
恐惧情绪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情绪,在婴幼儿生长发育过程中虽然都会表现出对以上各个阶段的不同事物的恐惧情绪。但是我们发现,面对同一种陌生、新异的事物,有的孩子可能表现出强烈的恐惧;有的孩子却会冷静地对待。其原因除了与先天气质有关,更主要的是与后天的习得性有关。
1.天然线索
凡是强大的、新异变化大的事件都可以引起恐惧,如大的声音、从高处降落、突然的变化、突然的接近、疼痛、孤独等都是引起恐惧的天然线索。像对黑暗、动物、陌生人、陌生环境都是天然线索派生出来的。
2.文化-认知的影响
随着孩子的想象力的发展,在孩子的头脑中会出现想象中的妖魔鬼怪、幽灵、死亡,以及看到书籍或影视中恐怖的画面、大人讲的恐怖故事,或者由于宗教信仰而产生的对神灵的敬畏而产生的恐惧。
3.家长的原因
a.过度保护:当孩子7~8个月的时候遇到陌生而不能肯定的情境时,他们往往从亲人的面孔上寻找表情和动作的信息,然后决定他们的行动。如果家长表现的微笑、肯定和鼓励的面部表情他们就会勇敢面对。如果亲人为了限制孩子的活动而表现出紧张、恐惧、威吓的面部表情和举止时,孩子就会紧张焦虑、畏缩不前。过度受保护的孩子而失去了体验害怕和抵抗恐惧的机会,限制了孩子的认知发展,养成了胆小怯懦的个性。
b.家长的简单粗暴的教育:加重了孩子对恐惧的情境的想象和认知加工,导致孩子自身增加更多的恐惧体验,并被孩子自身放大和强化。当孩子出现胆小的迹象时,家长利用恐惧、威吓的手段促使孩子服从他的命令不但无助于克服胆小的行为,而且在孩子的情绪结构中含有过多的恐惧成分,这样孩子就会养成回避新异事物习得性行为,他们安于现实环境,墨守常规,形成保守、内向的性格,造成孩子胆小怯懦的个性。
c.家长的潜移默化:由于父母胆小,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中把自己的胆怯表现出来,因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也变得学会害怕、胆怯和畏缩。因为与这样的父母在一起缺乏安全感,久之孩子也会对对父母产生不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