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孩子、还是贿赂孩子,爸妈说话前要分清楚!

“如果你好好吃饭,就带你去买玩具……”这是奖励孩子?还是“贿赂”孩子?

相信很多家长都用过这种跟孩子做交换的奖励方式,并且立刻能见到成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奖励是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它们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但是,奖励是有技巧的,如果应用不好,当心奖励变成了贿赂,害了孩子。

当心!别让奖励变成贿赂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否应该给予孩子奖励有着很多的争论,更有些父母害怕自己给予孩子的奖励是一种变相的贿赂。那么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奖励?让我们先来看2个小案例:

错误案例:贿赂是这样产生的

放学了,宝宝A又出现在幼儿园旁的小卖部行使自己的“选择权”。“今天想要奶奶奖励你话梅还是巧克力棒?”奶奶在一旁谄媚地问,一手提着宝宝A的小书包和幼儿园午睡的被子,另一只手拎着刚买的一袋子菜。宝宝A很认真地思考了半天,最后决定今天的学后小食是一盒糖豆。“宝宝乖哦!”奶奶抹了一把脸颊的汗,如释重负地嘘了口气,暗暗希望回家的路上一切太平,小公主不要发威不要作。宝宝A才3岁,但是她已有5颗蛀牙了。为什么?她最不喜欢刷牙,却最中意吃巧克力和糖果,而据说,这些偏好是奶奶爷爷能让她配合的唯一途径。

正确案例:奖励需要一个度

晚饭后,宝宝B黏在妈妈身边,“妈妈,我可不可以玩你的手机啊?”妈妈知道宝宝B想要玩的其实是新给他买的电子玩具。虽然这个玩具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好玩具,但妈妈还是想限制宝宝B的电子设备使用时间,毕竟他才7岁。于是妈妈回答:“可以啊,你先写作业,妈妈洗完碗后,和你一起玩1小时的玩具。”


切记!奖励与贿赂有区别

看完以上的两个小案例后,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奖励与贿赂的本质区别

·奖励:是对合法有益行为的鼓励。

·贿赂:是谋求不正当利益。

错误案例中的奶奶,希望孩子乖,不要在回家的路上发脾气,就先给她买甜食吃。贿赂的后果是什么?小朋友可能会耍赖,没有实现家长所期待的行为,可能还会发脾气,尤其是在吃过甜食后,家长可能需要用更多的东西来填补小朋友日益增长的“胃口”,以往吃腻了的甜品不起作用了。

重要的话再说一遍:什么是贿赂?就是在小朋友实现预期行为前就提供好处。所以贿赂的后果就是:费钱不讨好,且越来越昂贵。奖赏则发生在预期行为兑现以后,比如宝宝B的妈妈,要求晓孩子先写作业,然后满足他想玩电子设备的要求。

把钱用在不同的地方就变了作用

其次,同样是以物质为基础的,两个例子中的家长把钱用在不同的地方。买零食,尤其是甜食,虽然比起电子设备要便宜很多,但是却没有营养。电子设备虽然昂贵,但是如果应用得当,尤其是在家长的陪同下的互动应用,还是很有教育价值的,它可以带来:精神的愉悦、情感上的连接、认知能力的提高。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这两个小案例中看出——

·错误案例:家长是以控制为目的的,希望或是奢望孩子一直都很“乖”,但并没有明确提出指示,什么是“乖”,孩子应该具体做什么,怎样做。

·正确案例:家长的动机是激励,比如:和妈妈一起玩电子设备,以这样一种积极的奖励来鞭策孩子。孩子可以选择不做作业,不同妈妈一起玩电子设备,他对自己的行为以及后果的期待是很清楚的。他有选择的权利,也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最昂贵的奖励是这个

1.客观且充满细节的赞赏

客观而充满细节的赞赏,要远比简单而主观的“乖”或是“真棒”更有效果。比如:对孩子说“今天,你主动向爷爷问好,真有礼貌”而不是“你表现真乖”。 “你安安静静地站在一旁排队,等轮到你了再玩,很有耐心,也很遵守游戏规则。”

2.不加比较的赞赏

对一个孩子赞赏时,一定不能加以比较地进行赞常,这可以防止对自己孩子或其他孩子的无形伤害。比如:与其说“小明会玩拼图,你看小华就玩不来。”不如说“小明拼图拼得仔细又认真,而且还速度快,送你一个大拇指。”

3.针对行为的赞赏而非人格的赞赏

针对儿童的行为而非人格的赞赏,区分事实和你对它的评价。像“乖”这类词,或者“听话”,是对一个人的评价,无形中是对一个人是否接受控制的评价。长期使用会造成儿童自信心低下或是无法对自己进行正确评价等后果。比如:“你自觉收拾好玩具,要主动、负责、知道学校家里的规矩”,这是对具体行为的评价,有助于帮助小朋友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且不会影响到他们的自尊。

4.把奖赏、赞赏同亲子时间连接起来

用同家长一起互动的时间,无论是一起看书、看电视、玩电子设备还是绘画等等,都比单一的物质奖赏更有效,而且这些机会所创造的身体接触。比如:拍拍肩膀,拥抱一下,互相依偎等还可进一步增进亲子间的依恋。适当地正确地奖励孩子,都是可取的,但是家长们千万别因为错误的奖励方式,而取得了适得其反的效果!奖励孩子需要注意方式,家长们,这一课必须学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