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你没意识到,却每天都在做,知道它将影响一生

原创|发愤的草莓

小时候看迪斯尼动画片《米老鼠》,有一个画面印象深刻。一个卡通人物要做选择,突然跳出一个小天使,和一个小恶魔,分别给主角提建议。

那时候,笑笑而过,以为是制片商的虚构设想。

多年以后,再回想这个画面......不对!原来那是现实的反映。

心理学上已经有一个现成的词——自我对话,说的正是这个场景。

明晰这个概念,就像挖掘到一个新式工具,将在某些情况下助你一臂之力。如果不知道,就像古人没法用到今天的汽车一样,根本想不到原来前进的速度可以超越双脚。

01

自我对话可不是人格分裂。

每天早上刷牙洗脸,女生对着镜子,看到黑眼圈像熊猫一样,多半会说:“唉呀,今天黑眼圈好重啊!”

每天下班前,才想起重要的任务还没开动,你可能会说:“唉,我就这样,拖延症没得救了!”

每到周天晚上,开始工作日倒计时,你可能会讲:“明天又要上班啦,好累啊!”

你看,上面这些情景周围没人吧,是自己对自己讲,这就是自我对话。

自我对话,说得深奥,其实你一定每天在用,只是未必能意识自己在用。原来,自己的事情,还能做了却以为没做,这不是跟梦游一样吗?

别担心,人本来就不容易认清自己。

02

能意识到自我对话讲些啥,这是好事。

因为这需要你跳出自己听自己,将个人当作另一个被观察的对象,深度地端详,客观地评价。有了这样一个前提,你才可能开始去分析,自我对话当中有什么漏洞。

近年来流行夸一个人有“元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必然具有弹性,能够在好环境坏环境里都随遇而安,化劣势为优势,借势成就自己。

“元认知”是指对于个人认知的认知。听起来绕,意思不过是竖起耳朵听听不同场景下的自我对话内容,并且评判对个人成长是否有益。

如果听不见自我对话,“元认知”无从谈起。没有评判的对象,不可能清晰地认识自己思维模式中漏洞,那些自以为万全的想法中,还存在的不妥和局限。

更糟糕是,能听见自我对话,但因为不知道有“自我对话”这种现象,错将“自我对话”和“真实的自我”合二为一。

所以,有的朋友会抱着“我就是这样”、“没办法,我改不掉”、“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此”诸如此类僵固型认识,不自觉把自己看作一成不变,抱残守旧,故步自封,把奋起的心拍死在沙滩上,一蹶不振。就像拿根绳子把自己绑住一样。

03

高一的语文老师很潮,每节课前10分钟留给学生,每天一人上台,抽签决定即兴演讲的课题,立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坚持发言至少3分钟。由于之前从来没有当众演讲的机会,对于老师的这个玩法,心里是怕怕的。

记得轮到我那天,快要上台时,心里跳出一个声音喝倒彩:“我演讲可能会出娄子吧,从来没有在同学面前讲过......”,然后上去时就真的不行:磕磕巴巴的,眼睛也不敢往同学们的方向看,有时还看天花板(哈哈)。

头脑空白时,心里又会飘过那个声音:“看吧,就说你不行的......”

忘了当时是怎么僵持到结束的。但因为上台演讲后有状况,自证了预言,下一次又加重了消极自我对话的强度,不断反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那时候的我,压根没有自我对话的概念,以为那些声音是客观的表述,本来就这样,改不掉的。其实那些都是自我暗示给自己压了重担,导致注意力没有放在应该关注之处。

差劲的自我对话,是对自己的毁灭。也许本可以做好的,可是由于自我对话低品质,把结果推向更糟的境地。


04

知道了“自我对话”的概念,我常常想这种弹幕式的自我评价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在演讲之前就觉得自己讲不好?

最后,终于想到了!竟然是缘于幼儿园老师留下的评语。

有一次幼儿园放假,回家之后家长翻看老师的评语本,我也抢着看,可惜还不识字。爸妈复述一遍:老师说你在幼儿园很乖巧,但是比较安静,胆子小,没有主动举手发言。

哦,原来我是一个不善于发言的人!

我莫名其妙地给自己贴了这个标签,从而形成对自己较早的认知

这样,每次老师提问,我愈加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怕说错被别人笑。长此以往,得到的发言锻炼越来越少。每当看到在台上能歌善舞、能言会道、侃侃而谈的人,眼睛都是发光的。

至于后来在年计划当中,我一直极力想修补这样一个“缺陷”,把成为一个能说会道的人作为的目标,到现在才发现,不过是在弥补童年时大人们带来的“创伤”。

童年时期某个的亲朋好友无意间的一句话,往往会形成你自我认知的定势,甚至改变人生剧情。

在心理学上,这是有依据的,我们常常不自觉地通过周围人怎么看待自己,形成自我认知,而离真实的自我还有一定距离。正如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库利所说,那是“镜中的自我”( looking-glass self )。


05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蓦然回首时,如果发现以往被低劣的自我对话坑了几十年,还是从童年就开始了,你会怎么办?捶胸顿足?懊恼痛心?

其实这些都无济于前,不如面向未来,春暖花开。

对于自己,记得要看到“自我对话”内容,分清是“自我对话”还是“客观的自我”。如果在行动之前对话里常常有“我在这方面不行的”诸如此类的用语,把各种想法一竿子拍死,八成是一种自我对话,还是自我设限,像孙悟空用金箍棒在地上画个圈,谁都别想出去。然而,那不是真实的你,而是你给自己的评价。

听清“自我对话”并不容易。有些是隐形的,你要静下心来听,才听得到在讲什么。有一次打开简书,看到学生妹子写道“大三才接触到《穷查理宝典》,真是太迟了”,眼睛都瞪大了。这时候,如果细心聆听,我才听见自己在讲:“现在的大学生真是聪明和幸福,早早手握丰富资源,又愿意去学,后生可畏,已经三十而立的我该怎么办?”

好在,有一种听清“自我对话”的便捷方法,只是大多数人不会想尝试。

那就是我自己在做的“和自己约会”。把想的事情按照“意识流”的顺序写下来,不加任何修饰。别觉得“意识流”这三个字多么艰深奥涩,只要理解成“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够了。写多了,会发现自己设限的内容,看清绑在自己身上的绳套位置,才有可能解开。

写不下来?太懒?没时间?

没关系,语音输入法可以助你一臂之力,只要能讲出你的意识流,就能把它们变成文字,同样能达到效果。我在尝试中发现,常常说着说着,就把认知边界拓展开了,踢掉困住思维的墙。具体可直达“发愤的草莓”这篇《用“说”出来思考,和自己每天约个会》看看怎么玩。

即使不想了解“自我对话”,这个概念对你同样有作用。

那就是,当你带娃时,千万不要一时火大,直接喷火“你怎么这么笨”“这么傻”“这么”这些负面标签。你的一不小心,说不定会变成孩子未来“自我对话”的播放循环。**

今天,把“自我对话”这个概念送到台前,放在舞台的聚镁光灯之下,你有什么感慨?

来,写下你想说的!

——
我是“发愤的草莓”,2个男宝的鸡血妈,白天上班,早起写作。时间管理新书《现在就干》正在各网热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