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起源于3亿6千万年前,是种子植物产生的最为复杂的器官之一,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所特有。它由胚珠经过传粉、受精形成,是植物延续生命的载体,同时也是植物向外传播和扩散的载体。正是由于种子的出现,才使种子植物能够成功取代蕨类植物,并广布现今的地球,无论是海洋,还是陆地;高山,还是洼地;寒冷的南极,还是炎热的撒哈拉沙漠,人们都能见到它的踪影。
大部分种子体积都较小,不甚起眼,所以可能很多人都从未为一粒种子而停下过匆忙的脚步,也未曾拿在手中仔细端详过。下面就让我们把它放到镜头下,来见识一下它们无与伦比的美丽和神奇吧。
刺是动物保护自身安全的防御武器,但形如蝙蝠的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分果两侧的2对刺却是它传播到远方的媒介,其尖锐无比,又硬如铁钉,因此能够刺入经过动物的蹄子和人的鞋底。蒺藜种子就是通过这种粗暴的方式来达到散布的目的。在武侠小说中,铁蒺藜也成为了极具杀伤力的暗器。
星叶草(Circaeaster agrestis)的种子就如人们喜食的海参,但它表面的突起不是美味的参肉,而是硬而脆的倒钩。借助这些倒钩,它就能轻易勾在经过动物的皮毛或人的衣物上进行散布了。
滑翔并不是鸟儿的专利,木蝴蝶(Oroxylum indicum)的种子具有薄如蝉翼的宽翅,它可支撑种子借着微弱的上升气流在空中滑翔,或在一阵大风中翻飞。通过飞离高大的母株一段距离,木蝴蝶的种子就能获得更多的阳光、雨露和营养,从而有更多的机会可以长大成材。
天麻(Gastrodia elata )是兰科天麻属多年生腐生草本植物,其干燥的块茎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药用历史已超过2000年,有定惊、止晕和补脑的功效,可治头晕目眩、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等症,被历代本草视为上品,在《神农本草经》 和 《本草纲目》都有记载。
天麻的种子极小,如粉尘一般,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其种皮薄而透明,形成囊状,将黄色的椭形小胚包裹其中。此外,为了更有利于风的传播,它还通过在种皮表面形成众多的蜂巢状纹饰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这使兰花种子极易随风和气流进行长距离传播。
短叶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为罗汉松科常绿针叶小乔木或灌木状。其种子为椭球形,长于紫色肥厚而多汁的种托上,整个就如一打坐的罗汉,这就是其名字中“罗汉”二字的来历。紫色的种托可能是短叶罗汉松为传播其种子的鸟儿准备的犒赏。
贝壳?No.这是聚花草(Floscopa scandens)的种子。大自然真是神奇的造物主,它使植物和动物的外形长得竟能如此相似。
小小的种子竟蕴含着如此智慧的策略,真是让人惊叹不已。借助这些特殊的表面附属结构,他们就能不断开疆拓土,使该种植物繁衍昌盛了。
此外,种子还造就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因为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它息息相关,它可为人类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食物、药材、饮料等生活必需品,和大量的工业原料。
水稻(Oryza sativa)是世界上食用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的农作物,目前全球有1/5的人口,约15亿多人以大米作为主食,主要是亚洲人、非洲人和美洲人。稻米每天能为亚洲人民提供超过80%的能量,而为非洲和美洲人民提供大约30%的能量。
棉花(Gossypium sp.)黑褐色的种子表面具有长长的表皮毛,人们就是利用它纺织出了绚丽、温暖而透气的棉质衣物,有美丽的碎花裙,也有厚厚而保暖的大衣……,它们使人类在遮羞的同时,还能免受寒冷的侵袭,并带给人们愉悦的精神享受。棉花的驯化和种植,深深地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和人们的生活。
咖啡(Coffea sp.)原产于非洲埃塞俄比亚,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其种子——咖啡豆经过烘焙、研磨后就能制成醇香提神、深受人们喜爱的咖啡饮料了,据统计全世界每天大约有15亿人在饮用咖啡。其目前位居世界三大饮料之首,是国际贸易中继石油之后的第二大原料产品。
蓖麻(Ricinus communis)原产自非洲东部,栽培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十大油料作物之一。蓖麻种子形如昆虫,表面布满了黑色、白色、棕色的斑纹和条纹,其富含油脂,含油率为46%-56%,而籽仁的含油量则更高,达70%以上。蓖麻油具有在500℃高温下不变质和不燃烧,在-18℃低温下不凝固的特性,因此是航空航天和精密仪器的高级润滑油、刹车油与防护油。此外,对蓖麻油进行深加工还可以生产出多种与汽油、柴油相近的优质低污染燃料,在世界石油、煤炭日益短缺的今天,蓖麻被人们视为具有开发潜力又可再生的“绿色石油”资源。
由上可知,种子不仅造就了种子植物在现今植物界的主体地位和郁郁葱葱的自然界,还造就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那未来呢?也许有一天,由于人类对地球的不合理利用和开发,或由于一些无法抗拒的人为或自然危机,如由水资源、燃油、政治危机引发的大规模核战和不可预测的行星撞击地球等,地球将不再适宜人类居住,而人类不得不迁移到其他星球,那时种子将是人类重获新生的希望。
因此,现在我们必须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守护好这些宝贵的资源,使他们未来也能亲眼看到这些鲜活而神奇的植物,而不是仅仅从书本上知道它们的名字,或只能在标本馆里看到制成了标本的它们。并能利用这些资源,谱写更加灿烂辉煌的人类文明。
(出品:科普中国;制作: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种子团队;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转载请注明“来源: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