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论搭讪技巧,那我一定得推一下贾宝玉——《红楼梦》第三回,宝玉初见林妹妹,脱口而出的就是一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宝哥哥的口才我们不一定能练就,但他的这种体验我们却或多或少都有过,像是这个人我好像见过、这个地方我好像来过、这件事我好像做过、这个时刻我好像经历过……排除神秘主义的干扰,你会出现“似曾相识”的感觉无外乎就两种可能,一是“似,曾相识”,一是真的“曾相识”。
没经历过的场景为什么会如此熟悉?
“似曾相识”多了就是种病
我们平常说的记忆力减退除了常见的遗忘之外还存在一种特殊形式——再认错误。再细分下,一是似曾相识症,一是旧事如新症,前者在接触新的环境、人事物时会认为过去曾见到过或经历过,因而在自己的记忆中有一种早就体验过的熟悉的感觉;后者则在再次接触过去曾经体验过而且相当熟悉的环境、事物和人时,有一种似乎从不曾见过的新奇而陌生的感觉。
偶尔的“似曾相识”或许会让你心生好感,但要时时都在“似曾相识”,那你可能只会大呼误事了。
“像”不代表“是”,越相似越模糊
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大部分记忆的回忆量、准确率都会随着事件发生和提取(回忆)之间时间间隔的延长而逐渐减少、降低。而在这慢慢遗忘的过程中,“去粗取精”甚至记忆扭曲、填充、“合理化”都是无法避免的。
比如说某次校庆,礼堂舞台中央的舞者姿态优美,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过段时间再回想,你依稀记得演出的大概,至于一些无伤大雅的细节(像是舞者的妆容、衣饰颜色、舞台布置等)则可能已经被大脑给“修正”过了,重组成了一个看似合理又似是而非的“记忆中的场景”。等你再看到和“记忆中的场景”相同的画面,熟悉感自然油然而生,可这真的是你经历过的那个吗?
经历过的场景为什么会失去记忆?
有些记忆浮于水面,有些记忆深藏海底
就像游戏有隐藏关卡,我们的记忆也存在“隐藏”地带,可能会突然被触发,给你一个大大的彩蛋。像这种我们自己不曾刻意去记过、甚至无法意识到但却又真实存在于脑海中的、能在特定时候被触发的记忆就被称为内隐记忆。
比如你旅游来到一个陌生的小镇,某个分岔口上你对未选择的远处小径匆匆一瞥……再次来访,不同的路线交错,于是你终于从那条“陌生”小路走过,你的理智告诉你不曾来过,可那街景上萦绕的淡淡熟悉感却会让你的感性出来打上个问号,似曾相识吗?谁说不是呢。
在想像里经历的一切
长期以来,心理学家对梦的解释都存在着分歧,认知观点则认为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我们熟睡时,认知系统依旧在不停工作,忙着把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成为梦境。简单来说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场景片段等在梦中重组,至于组的合不合理、跟现实相似度有多高、有没有古今穿越、真实虚拟融合,那就说不准了。
可能你睡前看了一张景点照,梦中就身临其境、甚至走到了原本画面中没有但是被梦境重组绘制的场景中;又或者你读了一段文字描写,在脑海中自然构建了对应的场景……当这些场景真实出现在你面前,会有熟悉的感觉一点都不奇怪,毕竟你都“见过”啊,只是在梦里、在想像里罢了。
33IQ,在线思维训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