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大刀被神话?夜袭日军的“大刀队”原来叫“手枪队”

笔者年幼时就听说过在抗日战争期间,有一支神秘的部队曾重挫日军。他不仅仅打败过日军,还是用最匪夷所思的武器打赢日军,他们就是著名的"大刀队”。这支”神奇的部队”总会不定期地透过文学、影视作品视野之中。从文学作品到民间宣传,大刀也成了必不可少的物件,并一步步被推上了神坛。

究竟什么是”大刀队”,抗战大刀又如何使用?在过去的西北军的回忆录、档案、文史资料、西北军成员所写的书,李泰棻的《西北军纪实》、简又文的《冯玉祥传》等等,对于西北军及其所辖部队各种纪录中,关于西北军使用大刀部分都是零碎的纪录,大刀队这个称呼其实很少出现在西北军各种资料中。

其实大刀队算是俗称,真正的名字应该为”手枪队”。其配备手枪(例如盒子炮、连用手提式)、马枪、大刀,需要时也会配给手榴弹(如喜峰口一战)。从装备论,”手枪队”作战并非仅靠大刀,而是有手枪、马枪、手榴弹等现代化热兵器一同作战。

其次,西北军还在军阀内战期间就已经有手枪队的设置。从讨伐张勋复辟后成立手枪队(另据李泰棻所着,似乎在张勋复辟前冯部已有手枪队,但冯玉祥个人回忆以及简又文所着都说张勋复辟后为所得之经费用来筹建手枪队。)。简又文曾提及西北军将领吉鸿昌作战是「左手握短枪、右手持大刀」。在叙述中原大战的章节,简又文也说:「…冯军之特效战术是夜间摸营,兵士右手执大刀,左手持短枪,偷劫敌营,当者披靡,…」另外张之江与李景林在天津一战,同样也是派士兵持大刀趁夜(凌晨)袭击李之防线。

长城战役中喜峰口一战,二十九军董升堂所带的轻装步兵(手枪队)是携带枪、大刀跟手榴弹并”趁夜摸营”奇袭日军。其中董升堂自述,其嘱咐部队:「如与敌人遭遇,尽量用大刀砍,手榴弹炸,非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开枪射击,…」。

上述举例介绍虽短,但有几点可以注意,“手枪队”也就是俗称的大刀队,装备有短枪、大刀、手榴弹,并且喜欢夜战摸营(在孙连仲的年谱中曾有一段口述是台儿庄会战白天的战斗,有提到挥刀战斗),另外,从西北军的训练来看,从冯玉祥为西北军统帅,直到西北军瓦解,剩余部众一部份改组为宋哲元的二十九军。不管是冯玉祥、宋哲元乃至后来一样成为军长的张自忠,均重视射击、野外作战、劈刀、劈刺、夜间战斗训练等战斗训练。

▲晏阳,油画《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国家博物馆收藏

可以说西北军在作战上会使用大刀,但并非是纯冷兵器作战,多数是短枪、大刀、手榴弹互相配合运用,且常是配合夜间作战的战术运用,达到攻其不备的奇袭效果。冯玉祥本人在练兵时也很注重多兵种的配合,例如大砲掩护步兵,步兵用步枪掩护短兵相接的步兵等。

当时冯部由于财政困难、军械不足,有配给大刀、长矛给士兵。这也是出自当时中国国力所限。但关于手枪队的叙述并未见到装备长矛,因此长矛可能是给西北军普通士兵装备。西北军上至将官,下至士兵都要接受战斗训练,除了西式现代军事外,还有习武打拳练劈刀劈刺等,因此西北军普通士兵也会使用大刀等冷兵器。

关于劈刀训练方面最为有名的即是「破锋八刀」,而且训练常常是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十分刻苦。相对于国民革命军用刺刀多,西北军则是大刀、刺刀都用,所以才以大刀闻名。因此在看待西北军手枪队时应该全面去看,而不仅仅关注大刀。当然大刀是其执行作战任务的一环,不应忽视。过于夸大、贬低都不好。总之,当时国内工业基础薄弱,机械落后,全国也没几家现代化的钢铁、机械厂家,杯水是救不了烈火的。所以虽然当时的大刀质量很尴尬,既比不上几百年前的古人,更比不上现代,但只要价格低廉、能够砍人就行,这也算是身为工业弱国的无奈之举吧。

▲大刀成为了抗战期间国人的一种精神象征

进入新中国后大刀虽然不在装备军队,但它的形象一直出现在影视作品当中,譬如前些年大火的《亮剑》,李云龙手拿大刀跟日军军官比拼剑道;再比如连奕名自导自演的电视剧《大刀》,中日两军组建小部队进行纯冷兵器对抗,大刀在剧中已然成了决定胜负的关键武器,使得现在人们一提起抗战,就会想起大刀。抗战大刀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脱离的武器的范畴,成为了中国人民的不屈象征,由武器到象征,不知是大刀的幸运还是不幸。

参考书目:

简又文着,《冯玉祥传》

李泰棻着,《西北军纪实》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抗日名将张自忠》编辑组编,《抗日名将张自忠》

仁雨、亚军、王鹏着,《魂撼天地.张自忠将军》

北平东方学社发行,《冯玉祥军事要电汇编》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羊羽,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