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全食是令人震惊的天文现象事件,尤其是今年8月21日的日食的路径上大量的人可以看到,可以产生持续数月的“日食热”。
2011年1月4日由日出卫星捕捉到日环食的图像。当时月球与地球的距离略高于平均水平留下了一个炽热的环,在太阳遮挡的轮廓周围仍然可见。图片版权:NASA/Hinode/XRT
然而日食本身的速度太快了,整个日食过程大约为2分钟。即将到来的美国大日全食的总体长度会因地点而异,地球的自转速度和其表面的曲率,连同地球和月球的轨道速度决定了在任何给定的点上能观测到的全食的时间。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数据伊利诺伊州卡本代尔市的人们将在当地时间下午1点20分开始享受持续时间最长的“黑暗”持续2分40秒。
日食的转瞬即逝是一件好事,虽然月球不会长期遮挡太阳的光线,但地球上其他的一些事件却会在数周、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里阻挡太阳,这将对地球上的生命造成毁灭性的影响。
大约六千六百万年前,白垩纪第三纪(白垩纪-第三纪)灭绝的大灭绝事件,使地球上80%的物种灭绝,许多研究人员将这种死亡与地质记录中保存下来的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一颗巨大的彗星或小行星撞上了地球,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陨石坑,直径112英里(180公里)位于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
艺术家构想的一颗直径6英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情景。科学家们现在有了新的证据,证明这种宇宙的影响终结了恐龙时代。图片版权:Don Davis
锡拉丘兹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Linda Ivany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告诉Live Science,被炸到上层大气和远处的碎片将能够迅速环绕地球或者至少有一个半球并阻挡太阳(遮住太阳光)。
暗淡,不黑暗
LindaIvany说小行星和粉碎的地表岩石的碎片很可能很快就在大气中加入了由野火引起的火山灰的数量,这是由于在撞击后烧焦的植被引起的热脉冲造成的。这些颗粒可以在大气中停留更长时间,在事件发生后的一段时间里,它们可能会持续不断地产生。
这是一种兽脚类动物的插画,图片版权:Nicolle Rager Fuller,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由于这个灰色的覆盖在地球的大气层中,它不会像日全食那样完全挡住太阳。但它会使太阳的光线变得暗淡,足以让植物和吃它们的动物发出死亡的信号。数月或数年减少的太阳能输入会损害这些生物体的生长和繁殖能力,就像你在一个黑暗的角落里放置的植物一样。迟早它会消失和死亡即使在你的房子里不是“黑暗”的。减少阳光也意味着更冷(表面温度持续下降)
有一些来自白垩纪灭绝的数据表明,在物种灭绝后,短期的冷却很快就会发生,这可能是由于大气的不透明造成的。陆地上的脊椎动物要么吃植物,要么捕猎食草动物,比如非鸟类恐龙也被扼杀了
遥远的灾害
小行星撞击并不是唯一能够部分阻挡太阳的事件——火山也会在全球范围内使天空变暗。1815年4月5日印尼坦博拉火山爆发时,它喷出约36立方英里(150立方千米)的岩石和火山灰到18英里(29公里)的高度,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喷发。
1815年4月10日塔博拉火山喷发,历史上最大的火山喷发之一,是由宇航员拍摄的照片。图片版权:NASA
爆炸发生后不久该地区的火山灰云团覆盖了大约澳大利亚大小的一个地区,那里的气温下降了20华氏度(11摄氏度)。火山灰在地球的大气层中徘徊,被人嘲笑着散布在地球上的细丝。根据《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的报道,在接下来的三年里,火山灰遮挡了阳光,降低了世界各地的气温,导致人们在1816年的“一年没有夏天”。
地球能够产生更大的喷发,从所谓的“超级火山”——巨大的破火山口,直径可达31英里(50公里),能产生近1100立方英里(超过450立方千米)的岩浆。(根据俄勒冈州立大学的数据,1980年著名的圣海伦火山喷发仅释放了0.1立方千米的岩浆。)
幸运的是超级火山通常每10万年会爆发一次。最近的一次超级火山喷发是在印度尼西亚的托巴火山,大约74000年前产生了大约700立方英里(2800立方千米)的岩浆。地质学家已经在地球上发现了7个活跃的超级火山区域,尽管目前没有一个是构成威胁的。
相比之下在今年8月21日的日食期间,黑暗的几分钟不会导致任何影响全球气温的长期变化。然而可能会有一个明显对美国部分地区的太阳能电网有影响,在加州公用事业工人预计太阳能生产减少75%在日食中,潜在的影响了600万户家庭。
地球
想象一下,假如全球性的“尘土飞扬”持续很多年,几乎阻挡太阳90%左右的阳光到达地表,白天温度骤降,晚上则更低…持续N天,N月,N年…食物链或许就已经崩溃了…等到再一次黎明时,或许都已经万古不复了!
那么人类自诩作为地球上的智慧生命,拥有和制造强大的工具的能力,是否有能力在这种设想下的情况挽救亿万生命甚至拯救自己呢?上文也有想过数据例如超级火山每10万年发生一波,相信在下一个10万年的危机来临之时,遥远未来的子孙们已经有足够的能力来应对这些自然灾害!
原作者:Mindy Weisberger
编译:卿君侧
审校:博科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