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撰稿人袁载誉,努力做好历史书记官的男人,专注世界历史、欧洲历史
17世纪,在波兰立陶宛联邦和俄罗斯帝国间夹着一个两面三刀的盖特曼政权,大致统治区域为今乌克兰国境,为了能够争取到当地的控制权,两个大国打了数十年的战争。
1672年波兰在西面战败给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被迫割让了保加利亚地区,而这区域正好跟盖特曼政权接壤,因此争夺今乌克兰区域的游戏。
由波俄相斗变成俄土相争,当时乌克兰区域以第聂伯河为界分为两半,第聂伯河以西是右岸乌克兰,以东则为左岸乌克兰,分别由左右两位盖特曼(首领)管理。
且由于右岸乌克兰的土地更肥沃,整个盖特曼政权绝大多数时间都是由右岸乌克兰主导,但在1674年,盖特曼政权选取谁当盖特曼老大的时候,左岸的盖特曼靠着俄罗斯帝国支持。
破天荒的获得了乌克兰总盖特曼的称号,而这一历史变故让时任右岸乌克兰的盖特曼多罗申科无法接受,祖宗传了数十年,一直都是右岸当家。
结果到他手里就易主了,他觉得自己无法面对祖先,因此在经过2年的精心准备之后,于1676年,直接出兵占领了当时盖特曼政权的首都奇吉林(大致方位就是今天的基辅)。
自己加冕自己为盖特曼政权的老大,而为了应对左岸可能带着俄罗斯帝国的军队来反攻(那时左岸已经尊俄罗斯帝国为宗主),右岸喊来了当时黑海地区新兴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撑腰。
至此这场乌克兰的内战,演变成了俄罗斯帝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单挑,1676年,俄罗斯大军大踏步的渡过第聂伯河进逼奇吉林,并在不久之后将之攻陷,多罗申科被活捉。
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并未因此气馁,次年8月4日派遣出了一支4.5万人的大军直扑奇吉林,指挥官是易卜拉欣帕夏,发誓一定要将失去的地盘夺回来,但现实是残酷的。
就在土耳其军队围攻奇吉林之际,俄罗斯大军“如约而至”,从外部配合城内的大军,屠杀攻城的土耳其军队,为了不至于全军覆没,指挥官易卜拉欣帕夏被迫率部逃回了土耳其。
经此一战,土耳其元气大伤,无力继续打下去,而俄罗斯碍于欧洲其他各国的牵制,也不想打了,因此双方在1681年签订了《巴赫奇萨赖和约》。
土耳其以承认左乌克兰是俄罗斯的附属,换取短期内俄罗斯帝国不报复自己,当然右岸被土耳其人死死的控制住,从最终结果来看,此条约实质上是俄土瓜分乌克兰盖特曼政权的“分赃条约”。
配图来源谷歌地图“乌克兰”,未发现版权声明,版权人若觉不妥,联系我们!立马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