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在深闺的贵州梯田红米, 被认定为康熙皇帝“御田胭脂米”!

黛玉的早餐、宝玉的夜点,少不了一种叫“胭脂米”的主食。在贵州从江陡寨村,它已经低调地传承了400余年,村民们零星种植,为自家媳妇、儿媳妇预备,让她们能摄取更多的营养。一代代的村民,一季季的稻谷,就这样绵延不绝。朴素的传承,稀少的产量,造就了与众不同的米。

黔东南从江县西山镇的陡寨村,老农石怀敏几十年来一直在田围处零星种植一种老祖宗传下来的米。

这米,色泽朱红、身型细长,米质较硬。

50多岁的石怀敏仅小学文化,他不曾读过《红楼梦》,更不知道自家农田没有丝毫收益的红米竟是清朝大户人家才能享用的“御田胭脂米”。

两年前,这粒红米被专家认定为康熙皇帝“御田胭脂米”,从此,简朴的红米便开始与“红楼闺阁”、“钟鼎之家”的记忆相重叠。石怀敏有些不知所措,他只懂得:“老家的米,或将今非昔比了。”

一粒米,春种秋收400年。

陡寨村人依山而居,石怀敏的10多亩水稻田就长在半坡梯田上,这一季,看着金灿灿的稻田一天比一天长势好。

不错,这一片就是胭脂米。

   “老人们都说这米有营养,产妇吃最好不过了。”石怀敏告诉我们,应了这个理由,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留出田地的边角料来种些红米,为自家媳妇、儿媳妇预备着,一粒米里有期待、也有关怀。不过他始终觉得,长得不错的红色米倒并不适合做饭,顶多煮煮粥。所以,他和村民们一样,只是自家种些吃吃,不卖做收成。

石怀敏记不清从哪年哪月开始种植胭脂米,只记得那时父亲年年收成后,都会留出一些饱满的谷粒,作为下一年的种子,他便拿这些种子下种,年复一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用辛勤与汗水换取口粮。

陡寨村这里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在19度,雨量充沛,土质肥沃,生物、劳动力等资源较为丰富,这些条件的形成为陡寨村梯田红米打造地方品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种红米不能施化肥,一施化肥就营养过剩,引起倒伏,甚至绝收。红米抗病虫性强,不需要打农药,而它的种植地位于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山,浸润的是山泉,可以说,红米是天然的有机米。”

几经周折,返乡大学生石启芬发起了生态农业种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亲戚联盟为基础,十户一体,抱团发展。

说干就干。石启芬成立了贵州绿之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该村梯田红米基地由贵州绿之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进行管理营销,并带动3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所以当季梯田红米销售成为该村农户脱贫的一大关键。一口气种了40多亩,本以为足够充盈了,可没想到收成没多少,亩产只有200公斤左右,被动辄上千公斤的高产水稻远远地抛在了九霄云外。

梯田红米很快上市了,为了让更多的家庭吃到健康营养的梯田红米,贵州绿之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商议决定:今年继续一斤卖10元,以后也是一斤10元。石怀敏不忘初衷,打出了口号:“适合老年人的米,有益心血管”。效益推动着产量。几十年来,陡寨村红米产量加起来只有几千斤,今年,当地种植规模达到了40亩左右,预计产量能到1万斤。